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汶川地震灾区城镇社区环境重建的开放性评价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灾后安居环境重建追踪评价第12页
        1.1.2 社区开放的呼吁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3-20页
        1.3.1 灾后安居环境评价研究第14-15页
        1.3.2 社区开放性的相关研究第15-20页
    1.4 研究设计第20-25页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0-21页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1-23页
        1.4.3 研究范围与方法第23页
        1.4.4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2章 灾后社区环境重建的开放性评价基础研究第25-36页
    2.1 评价的基本问题第25-27页
        2.1.1 相关概念界定第25-26页
        2.1.2 灾后社区环境开放的意义第26-27页
    2.2 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第27-28页
    2.3 评价方法第28-29页
    2.4 评价准则第29-36页
        2.4.1 汶川地震灾后居民需求特征第29-31页
        2.4.2 社区环境的开放性特征第31-33页
        2.4.3 准则厘定第33-36页
第3章 灾后社区环境重建的开放性评价因子集建立第36-58页
    3.1 评价因子集建构思路第36-37页
        3.1.1 建构的原则第36页
        3.1.2 建构的内容第36-37页
        3.1.3 可借鉴的方法第37页
    3.2 构建评价因子的层级结构第37-38页
    3.3 评价因子集构建第38-51页
        3.3.1 相关领域评价因子第38-46页
        3.3.2 灾区特殊因子第46-49页
        3.3.3 评价因子初步汇总第49页
        3.3.4 评价因子修正及因子集建立第49-51页
    3.4 评价因子权重设定第51-57页
        3.4.1 权重设定方法第51页
        3.4.2 权重计算第51-57页
    3.5 评价定量标准第57-58页
        3.5.1 因子定量标准第57页
        3.5.2 综合评判标准第57-58页
第4章 汶川地震灾后社区环境重建的开放性实例评价第58-85页
    4.1 问卷调查及数据库建立第58-64页
        4.1.1 调查样本第58-61页
        4.1.2 调查问卷设计第61页
        4.1.3 问卷发放第61页
        4.1.4 数据库建立第61-62页
        4.1.5 信度与效度检测第62-64页
    4.2 量化评价第64-71页
        4.2.1 主观综合评价第64-65页
        4.2.2 单一因素评价第65-67页
        4.2.3 模糊综合评价第67-71页
    4.3 质化评价第71-82页
        4.3.1 建筑游览式评价第71-77页
        4.3.2 自由报告评价第77-82页
    4.4 评价反馈总结第82-85页
第5章 灾后社区环境重建的开放性营造建议第85-94页
    5.1 营造原则第85-86页
    5.2 物质环境第86-92页
        5.2.1 道路交通第86-88页
        5.2.2 公建配套第88-90页
        5.2.3 外部空间第90-92页
    5.3 社会环境第92-94页
        5.3.1 社区管理第92-9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7页
    6.1 研究结论第94-95页
    6.2 研究展望第95-97页
致谢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0页
附录一:初步访谈问卷第100-102页
附录二:专家问卷第102-104页
附录三:实证评价问卷第104-107页
附录四:评价居民背景信息统计第107-10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救灾物资需求量预测及分配问题研究
下一篇:易贡滑坡液化土动三轴试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