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1-13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3-15页 |
1.1.1 病例选择 | 第13页 |
1.1.2 实验设备 | 第13页 |
1.1.3 颅神经重建步骤 | 第13-14页 |
1.1.4 肿瘤体重建步骤 | 第14页 |
1.1.5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 第14-15页 |
1.1.6 实验原则 | 第15页 |
1.2 结果 | 第15-26页 |
1.2.1 正常受试者 | 第15-19页 |
1.2.2 颅底占位性病变受试者 | 第19-20页 |
1.2.3 前庭神经鞘瘤病例 | 第20-22页 |
1.2.3.1 面神经功能、形态及解剖保留 | 第21页 |
1.2.3.2 面神经相对肿瘤的位置 | 第21-22页 |
1.2.4 典型病例 | 第22-26页 |
1.3 讨论 | 第26-35页 |
1.3.1 颅神经常规观察手段 | 第26-28页 |
1.3.2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 第28-29页 |
1.3.3 弥散张量成像的颅神经示踪重建的应用体会 | 第29页 |
1.3.4 颅神经示踪重建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 | 第29-32页 |
1.3.4.1 颅神经示踪重建在颅底手术中的探索应用 | 第29-30页 |
1.3.4.2 面神经示踪重建的必要性 | 第30页 |
1.3.4.3 前庭神经鞘瘤手术术前的面神经示踪重建 | 第30-31页 |
1.3.4.4 颅神经示踪重建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 第31-32页 |
1.3.5 弥散张量下的颅神经成像技术的局限性 | 第32-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2-43页 |
综述 | 第43-58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图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