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电网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及实现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4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 | 第14-24页 |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14-19页 |
| 2.1.1 宁夏电网现状分析 | 第14-15页 |
| 2.1.2 宁夏电网建设目标 | 第15-18页 |
| 2.1.3 现有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 2.1.4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8-19页 |
| 2.2 EPON技术 | 第19-22页 |
| 2.2.1 概述 | 第19-20页 |
| 2.2.2 EPON关键技术 | 第20-22页 |
| 2.3 通信方式分析 | 第22-23页 |
| 2.3.1 远程通信方式 | 第22-23页 |
| 2.3.2 本地通信方式 | 第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在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第24-40页 |
| 3.1 宁夏电网在线监测系统 | 第24-29页 |
| 3.1.1 在线监测系统专业术语 | 第24-25页 |
| 3.1.2 在线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 第25-26页 |
| 3.1.3 在线监测系统分层结构 | 第26-27页 |
| 3.1.4 在线监测系统软件结构 | 第27-28页 |
| 3.1.5 在线监测系统的功能 | 第28-29页 |
| 3.2 系统的监测单元 | 第29-38页 |
| 3.2.1 输电线路微气象监测单元 | 第29-31页 |
| 3.2.2 输电线路覆冰监测单元 | 第31-32页 |
| 3.2.3 输电线路舞动监测单元 | 第32-34页 |
| 3.2.4 输电线路图像/视频监控单元 | 第34-35页 |
| 3.2.5 输电线路杆塔监测单元 | 第35-36页 |
| 3.2.6 输电线路反外力破坏监测单元 | 第36-37页 |
| 3.2.7 输电线路避雷器监测单元 | 第37-38页 |
| 3.3 监测单元取电技术的实现 | 第38-39页 |
| 3.3.1 蓄电池取电 | 第38页 |
| 3.3.2 感应取电 | 第38-3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系统通信信道设计方案 | 第40-45页 |
| 4.1 系统通信要求 | 第40页 |
| 4.2 系统总体通信方案 | 第40-41页 |
| 4.3 远程通信方案 | 第41-43页 |
| 4.4 本地通信方案 | 第43页 |
| 4.5 通信系统信息安全 | 第43-44页 |
| 4.5.1 信息内外网安全隔离 | 第43页 |
| 4.5.2 信息内网无线安全接入 | 第43-44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系统监测管理中心的实现 | 第45-53页 |
| 5.1 监测管理中心 | 第45页 |
| 5.2 管理中心硬件 | 第45-46页 |
| 5.2.1 服务器 | 第45页 |
| 5.2.2 存储设备 | 第45-46页 |
| 5.2.3 防火墙 | 第46页 |
| 5.2.4 操作面板 | 第46页 |
| 5.2.5 大型显示屏 | 第46页 |
| 5.3 管理中心软件 | 第46-47页 |
| 5.3.1 基础平台软件 | 第47页 |
| 5.3.2 数据库软件 | 第47页 |
| 5.3.3 应用程序软件 | 第47页 |
| 5.4 信息查看的运作过程 | 第47-48页 |
| 5.5 管理中心软件应用展示 | 第48-52页 |
| 5.5.1 对雷电等气象信息的监测 | 第48-49页 |
| 5.5.2 对反外力破坏的监测 | 第49-51页 |
| 5.5.3 对覆冰舞动的监测 | 第51-52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 6.1 总结 | 第53页 |
| 6.2 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