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16-17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2 董仲舒“三纲”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与理论依据 | 第20-33页 |
| 2.1 董仲舒“三纲”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依据 | 第20-23页 |
| 2.1.1 从“承秦之弊”到“文景之治” | 第20-21页 |
| 2.1.2 从“萧规曹随”到“汉武新政” | 第21-22页 |
| 2.1.3 从“法老杂用”到“尊儒重文” | 第22-23页 |
| 2.2 董仲舒“三纲”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 第23-33页 |
| 2.2.1 “自然神”本体论 | 第23-25页 |
| 2.2.2 “阳尊阴卑”的天道观 | 第25-26页 |
| 2.2.3 “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的人道观 | 第26-29页 |
| 2.2.4 “天人合一”的天人观 | 第29-31页 |
| 2.2.5 “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目的论 | 第31-33页 |
| 3 董仲舒“三纲”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33-42页 |
| 3.1 “三纲”的基本涵义 | 第34-36页 |
| 3.1.1 “君为臣纲” | 第34-35页 |
| 3.1.2 “父为子纲” | 第35页 |
| 3.1.3 “夫为妻纲” | 第35-36页 |
| 3.2 “三纲”之间的关系 | 第36-39页 |
| 3.2.1 基础化“父为子纲”的倾向 | 第36-37页 |
| 3.2.2 目的化“君为臣纲”的倾向 | 第37-38页 |
| 3.2.3 手段化“夫为妻纲”的倾向 | 第38-39页 |
| 3.3 “三纲”思想的伦理目标 | 第39-42页 |
| 3.3.1 强化家族伦理制度 | 第39页 |
| 3.3.2 巩固封建等级制度 | 第39-40页 |
| 3.3.3 维护国家“大一统” | 第40-42页 |
| 4 董仲舒“三纲”伦理思想的思维特点 | 第42-47页 |
| 4.1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神性思维表现 | 第42-43页 |
| 4.2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线性思维方式 | 第43-44页 |
| 4.3 “人副天数”的类比思维运用 | 第44-45页 |
| 4.4 “物必有合”的辩证思维体现 | 第45-47页 |
| 5 董仲舒“三纲”伦理思想的现代反思 | 第47-51页 |
| 5.1 社会风尚“平等互动” | 第48页 |
| 5.2 亲子伦理“互尊互爱” | 第48-49页 |
| 5.3 夫妻道德“互信互助”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