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学、针灸疗法论文

针灸百会局部效应及其传入机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9-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部分 针灸作用机制现状第11-15页
    1. 腧穴是针灸作用基础第11页
    2. 穴位皮肤的一般结构与功能第11-12页
    3. 腧穴形态学与免疫学研究第12-13页
    4. 热灸与针刺差异比较第13-15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第15-2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5-20页
        1.1 实验动物及动物分组第15页
        1.2 实验药物第15-16页
        1.3 实验器材第16页
        1.4 针刺与热灸方法第16页
        1.5 标本采集与处理第16-17页
        1.6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第17-18页
        1.7 甲苯胺蓝技术检测第18页
        1.8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第18页
        1.9 小鼠皮肤SP测定第18-19页
        1.10 统计学处理方法第19-20页
第三部分 结果第20-32页
    3.1 小鼠百会穴位皮肤的五羟色胺变化观察第20-22页
    3.2 小鼠百会皮肤TRPV1免疫荧光结果第22-24页
    3.3 小鼠百会皮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荧光结果第24-26页
    3.4 小鼠百会皮肤P物质免疫荧光结果第26-28页
    3.5 小鼠百会皮肤P物质含量酶联免疫差异比较第28-29页
    3.6 小鼠百会皮肤肥大细胞形态变化差异比较第29-32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32-41页
    4.1 研究的设计与评价第32页
    4.2 研究结果分析第32-41页
        4.2.1 穴位的治疗作用第32-33页
        4.2.2 针刺前后百会皮肤细胞化学成分的变化第33-35页
        4.2.3 热灸前后百会皮肤细胞化学成分的变化第35-38页
        4.2.4 针刺与热灸百会皮肤细胞化学成分差异比较第38页
        4.2.5 皮下组织中细胞组织化学成分与伤害性神经肽第38-41页
第五部分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文献综述第45-49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作者简历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刺长强穴对自闭症大鼠IL-1β、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
下一篇: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肝活检组织病变特征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