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论述 | 第16-17页 |
2.1.1 自媒体和官媒体 | 第16-17页 |
2.1.2 网络舆情和高校网络舆情 | 第17页 |
2.2 自媒体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在关系 | 第17-18页 |
2.2.1 自媒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传播载体 | 第17-18页 |
2.2.2 高校网络舆情促进自媒体的发展和创新 | 第18页 |
2.3 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 第18-21页 |
2.3.1 自媒体的自由性与高校网络舆情的不可控性 | 第18-19页 |
2.3.2 自媒体的互动性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即时性 | 第19页 |
2.3.3 自媒体的大众性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 第19页 |
2.3.4 自媒体的隐匿性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外显性 | 第19-20页 |
2.3.5 自媒体的情绪化与高校网络舆情的非理性 | 第20-21页 |
第3章 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现状 | 第21-30页 |
3.1 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的传统应对方法 | 第21页 |
3.2 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3.2.1 对自媒体特点把握不充分 | 第21-22页 |
3.2.2 网络舆情疏导技术发展滞后 | 第22-23页 |
3.2.3 未从根源上解决西方消极文化的渗入 | 第23-24页 |
3.2.4 网络法治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速度 | 第24页 |
3.3 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双重影响 | 第24-30页 |
3.3.1 积极影响 | 第25-27页 |
3.3.2 消极影响 | 第27-30页 |
第4章 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的结构分析 | 第30-39页 |
4.1 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 | 第30-32页 |
4.1.1 主体界定 | 第30页 |
4.1.2 主体的特点 | 第30-32页 |
4.2 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 | 第32-36页 |
4.2.1 客体的内涵 | 第32-33页 |
4.2.2 客体的特点 | 第33页 |
4.2.3 客体的种类 | 第33-36页 |
4.3 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 | 第36-39页 |
4.3.1 载体的种类 | 第36-37页 |
4.3.2 自媒体的传播特点 | 第37-38页 |
4.3.3 自媒体的传播模式 | 第38-39页 |
第5章 提高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 第39-47页 |
5.1 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原则 | 第39-40页 |
5.1.1 以人为本因势利导 | 第39页 |
5.1.2 及时介入快速反应 | 第39-40页 |
5.1.3 公开透明实事求是 | 第40页 |
5.1.4 把握本质维护稳定 | 第40页 |
5.2 提高自媒体为载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措施 | 第40-47页 |
5.2.1 重视自媒体间的互动与价值引导 | 第41-42页 |
5.2.2 重视网络舆情控制和疏导技术的发展 | 第42-43页 |
5.2.3 利用自媒体特点消减消极文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5.2.4 健全网络基本法加大执法投入力度 | 第44-45页 |
5.2.5 加强网络舆情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45-47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