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总论)论文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估体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6-3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21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6-20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20-21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21-35页
        1.2.1 智慧城市的内涵研究第22-28页
        1.2.2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第28-31页
        1.2.3 国内外智慧城市评估研究第31-34页
        1.2.4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第34-35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5-38页
        1.3.1 研究思路第35-36页
        1.3.2 研究方法第36-37页
        1.3.3 技术路线第37-38页
2 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估的理论分析第38-70页
    2.1 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论分析第38-46页
        2.1.1 智慧城市概念的起源第38-39页
        2.1.2 智慧城市概念的内涵第39-45页
        2.1.3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第45-46页
    2.2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分析第46-56页
        2.2.1 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第47页
        2.2.2 智慧城市建设的构成要素第47-56页
    2.3 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估指标的理论分析第56-69页
        2.3.1 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估指标的确定第56-66页
        2.3.2 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估指标的内在联系第66-69页
    2.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3 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第70-85页
    3.1 评估指标的筛选第70-82页
        3.1.1 运用实地调研法进行修正第71页
        3.1.2 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修正第71-76页
        3.1.3 同相关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第76-78页
        3.1.4 评估指标的确定第78-82页
    3.2 信度与效度检验第82-84页
        3.2.1 内部一致性的信度检验第82-84页
        3.2.2 评估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第84页
    3.3 本章小结第84-85页
4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估分析第85-100页
    4.1 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PCA)的选择第85-87页
    4.2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模型构建第87-94页
        4.2.1 数据的来源与样本选择第87-88页
        4.2.2 数据处理第88-93页
        4.2.3 模型的显著性分析第93-94页
    4.3 智慧城市试点市建设水平评估结果分析第94-99页
        4.3.1 综合评估结果分析第94-96页
        4.3.2 要素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第96-98页
        4.3.3 聚类分析第98-99页
    4.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5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第100-112页
    5.1 不同类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第100-106页
        5.1.1 引领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路径第101-103页
        5.1.2 追赶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第103-105页
        5.1.3 发展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第105-106页
    5.2 建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第106-107页
    5.3 构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调控机制第107-111页
        5.3.1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的控制第108-109页
        5.3.2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的监测第109-110页
        5.3.3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管理机制第110-111页
    5.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2-115页
    6.1 结论第112页
    6.2 创新点第112-114页
    6.3 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附录第123-133页
    附录A 相关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第123-124页
    附录B 问卷调查第124-132页
    附录C 专家一览表第132-133页
博士期间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第133-134页
作者简介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回转筒发酵秸秆碎料的物料动热及出料提醇研究
下一篇:朱熹文学与佛禅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