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关于FTA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0页 |
1.2.2 关于测量FTA经济效应的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3 关于建立中俄蒙FTA的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1.3.1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6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1 关税同盟理论 | 第16-17页 |
2.2 自由贸易区理论 | 第17-18页 |
2.3 大市场理论 | 第18-19页 |
3 中俄蒙组建自贸区的经济背景 | 第19-31页 |
3.1 中俄蒙三国的经济发展 | 第19-24页 |
3.1.1 中国的经济发展 | 第19-21页 |
3.1.2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 第21-22页 |
3.1.3 蒙古国的经济发展 | 第22-24页 |
3.2 中俄蒙三国间的贸易与投资 | 第24-27页 |
3.2.1 中俄两国间的贸易与投资 | 第24-25页 |
3.2.2 中蒙两国间的贸易与投资 | 第25-26页 |
3.2.3 俄蒙两国间的贸易与投资 | 第26-27页 |
3.3 中俄蒙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 | 第27-31页 |
3.3.1 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 | 第27-28页 |
3.3.2 俄罗斯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 | 第28-30页 |
3.3.3 蒙古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 | 第30-31页 |
4 中俄蒙三国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 | 第31-36页 |
4.1 中俄蒙三国贸易竞争性研究 | 第31-32页 |
4.1.1 贸易竞争性指数 | 第31页 |
4.1.2 中俄蒙三国贸易竞争性CI_m指数 | 第31-32页 |
4.2 中俄蒙贸易互补性研究 | 第32-36页 |
4.2.1 贸易互补性指数 | 第32-33页 |
4.2.2 中国出口与俄蒙两国进口的CI_m指数 | 第33页 |
4.2.3 俄罗斯出口与中蒙两国进口的CI_m指数 | 第33-34页 |
4.2.4 蒙古国出口与中俄两国进口的CI_m指数 | 第34-36页 |
5 中俄蒙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评估 | 第36-53页 |
5.1 中俄蒙三国间的行业进口占比及其进口关税率 | 第36-39页 |
5.2 关于SMART模型的构建 | 第39-41页 |
5.2.1 关于SMART模型的基本设定 | 第39页 |
5.2.2 贸易创造效应的计算 | 第39-40页 |
5.2.3 贸易转移效应的计算 | 第40-41页 |
5.3 中俄蒙FTA的贸易增长潜力和福利效应 | 第41-53页 |
5.3.1 参数校准和模拟场景设定 | 第41-42页 |
5.3.2 基准场景下的模拟结果 | 第42-50页 |
5.3.3 对比场景下的模拟结果 | 第50-53页 |
6 主要结论与推进路径 | 第53-56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3页 |
6.2 中俄蒙组建FTA的推进路径 | 第53-56页 |
6.2.1 加强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削减的力度 | 第53-54页 |
6.2.2 加强中俄蒙三国政经人文等多方面交流 | 第54页 |
6.2.3 加快制度化建设与完善合作机制 | 第54-55页 |
6.2.4 加快中俄蒙三国通商口岸的基建工作 | 第55页 |
6.2.5 调整双边贸易结构与促进金融保险领域合作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