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18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2.1.1 病例组 | 第13页 |
| 2.1.2 对照组 | 第13页 |
| 2.2 眼科检查及磁共振检查 | 第13-14页 |
| 2.2.1 眼科检查 | 第13-14页 |
| 2.2.2 磁共振数据采集 | 第14页 |
| 2.3 数据处理 | 第14-16页 |
| 2.3.1 数据预处理 | 第14页 |
| 2.3.2 定义大脑结构网络 | 第14-15页 |
| 2.3.3 基于图论的大脑白质结构网络拓扑属性分析 | 第15-16页 |
| 2.4 统计分析 | 第16-18页 |
| 第3章 结果 | 第18-22页 |
| 3.1 人口学资料及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第18页 |
| 3.2 PACG组与HCs组脑结构网络全局属性的比较 | 第18-19页 |
| 3.3 PACG组与HCs组脑结构网络局部属性的比较 | 第19页 |
| 3.4 PACG组与HCs组核心节点的比较 | 第19-21页 |
| 3.5 PACG组脑结构网络异常脑区与临床诊断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21-22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22-26页 |
| 4.1 PACG组脑结构网络全局属性的研究及意义 | 第22-23页 |
| 4.2 PACG组脑结构网络局部属性的研究及意义 | 第23-24页 |
| 4.3 PACG组脑结构网络核心节点的研究及意义 | 第24-25页 |
| 4.4 PACG组差异脑区局部属性值与临床诊断指标间关联性的研究及意义. | 第25-26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6-27页 |
| 5.1 结论 | 第26页 |
| 5.2 展望 | 第26-27页 |
| 致谢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2-33页 |
| 综述 | 第33-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