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庭前会议的缺陷与完善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页 |
第一章 刑事庭前会议基本理论概述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刑事庭前会议的基本内涵 | 第11-15页 |
一、刑事庭前会议概念 | 第11-13页 |
二、相关名词概念解析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刑事庭前会议的价值 | 第15-17页 |
一、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 | 第15页 |
二、实现诉讼公平正义 | 第15-16页 |
二、提高诉讼效率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刑事庭前会议的功能 | 第17-18页 |
一、准备功能 | 第17页 |
二、整理功能 | 第17-18页 |
三、保障功能 | 第18页 |
第二章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缺陷探析 | 第18-22页 |
第一节 启动主体问题界定模糊 | 第18-19页 |
一、法院启动程序的权利法律规定宽泛 | 第18-19页 |
二、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权利范围狭隘 | 第19页 |
三、未赋予检察机关启动程序的权利 | 第19页 |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功能流于形式 | 第19-21页 |
一、《刑事诉讼法》未明确处理方法及效力 | 第20页 |
二、司法解释对“无异议”情况存空白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刑事庭前会议的法律效力未定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刑事审判庭前准备程序的域外考察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当事人主义模式下的庭前准备程序 | 第22-25页 |
一、美国的庭前准备程序 | 第22-24页 |
二、英国的庭前准备程序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职权主义模式下的庭前准备程序 | 第25-27页 |
一、法国的庭前准备程序 | 第25-26页 |
二、德国的庭前准备程序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混合主义模式下的庭前准备程序 | 第27-28页 |
一、控辩双方的庭前准备活动 | 第28页 |
二、法院的庭前准备活动 | 第28页 |
第四节 域外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特征比较分析 | 第28-31页 |
一、立法目的 | 第29页 |
二、审理对象 | 第29-30页 |
三、历史背景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的制度构想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庭前会议制度构建需贯彻的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一、服务于庭审原则 | 第31页 |
二、保障诉讼效率原则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刑事庭前会议完善措施 | 第32-41页 |
一、明确启动主体及其相应的权利 | 第32-35页 |
(一) 法院审判人员享有决定启动庭前会议的权利 | 第32-33页 |
(二) 适当拓宽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权利 | 第33-34页 |
(三) 检察院享有启动庭前会议的建议权 | 第34-35页 |
二、规范刑事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 第35-37页 |
(一) 符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发展趋势 | 第35-36页 |
(二) 对非法证据的处理应区分其争议性 | 第36-37页 |
三、庭前会议效力模式的构想 | 第37-41页 |
(一) 赋予庭前会议效力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二) 构建庭前会议具体制度效力的设想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一、著作类 | 第42-43页 |
二、论文类 | 第43-44页 |
三、其他类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