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低浓度含铜废水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8页
    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处理现状第16-19页
        1.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第16-17页
        1.1.2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现状第17-19页
    1.2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第19-24页
        1.2.1 硫酸盐还原菌(SRB)第19-24页
        1.2.2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原理及特点第24页
    1.3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第24-28页
        1.3.1 生长因子第25页
        1.3.2 缓释碳源第25页
        1.3.3 反应器启动周期第25-28页
第二章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28-32页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第28-29页
    2.2 研究内容第29-30页
        2.2.1 研究路线图第29页
        2.2.2 生长因子的影响规律第29-30页
        2.2.3 甘蔗渣为缓释碳源处理含铜废水的作用规律第30页
        2.2.4 Cu~(2+)的长期去除及机理分析第30页
    2.3 研究的创新点第30-32页
第三章 硫酸盐还原菌(SRB)生长因子优化第32-44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2-35页
        3.1.1 实验仪器第32页
        3.1.2 实验材料第32页
        3.1.3 实验方法第32-33页
        3.1.4 分析项目及方法第33-35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5-42页
        3.2.1 SRB生长周期第35-36页
        3.2.2 pH值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第36-37页
        3.2.3 SO_4~(2-)负荷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第37-38页
        3.2.4 Fe~(2+)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第38-39页
        3.2.5 COD/SO_4~(2-)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第39-41页
        3.2.6 碳源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第41-42页
    3.3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甘蔗渣为缓释碳源处理含铜废水的作用规律第44-5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4.1.1 实验仪器第44页
        4.1.2 实验材料第44页
        4.1.3 实验方法第44页
        4.1.4 分析项目及方法第44-45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5-51页
        4.2.1 体系中pH值的变化第45-46页
        4.2.2 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变化第46-47页
        4.2.3 体系中硫酸根离子浓度的变化第47-48页
        4.2.4 Cu~(2+)的去除以及碳源的缓释第48-50页
        4.2.5 体系硫酸根离子的还原与Cu~(2+)去除的相关性第50-51页
    4.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Cu~(2+)的长期去除规律及机理分析第52-6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2-55页
        5.1.1 实验仪器第52页
        5.1.2 实验材料第52-53页
        5.1.3 实验方法第53页
        5.1.4 分析项目及方法第53-55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55-62页
        5.2.1 反应器中COD的浓度变化规律第55-56页
        5.2.2 反应器中硫酸根离子的变化规律第56-57页
        5.2.3 连续投加Cu~(2+)对其去除的影响第57-58页
        5.2.4 沉淀物分析第58-62页
    5.3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64-66页
    6.1 结论第64-65页
    6.2 建议第65-66页
致谢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附录A第76-77页
附录B第77-79页
附录C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TEM波场变换与偏移成像方法研究
下一篇:从“乐视模式”看“互联网+”时代我国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