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 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处理现状 | 第16-19页 |
| 1.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 第16-17页 |
| 1.1.2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现状 | 第17-19页 |
| 1.2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 | 第19-24页 |
| 1.2.1 硫酸盐还原菌(SRB) | 第19-24页 |
| 1.2.2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原理及特点 | 第24页 |
| 1.3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 1.3.1 生长因子 | 第25页 |
| 1.3.2 缓释碳源 | 第25页 |
| 1.3.3 反应器启动周期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8-32页 |
|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28-29页 |
| 2.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2.2.1 研究路线图 | 第29页 |
| 2.2.2 生长因子的影响规律 | 第29-30页 |
| 2.2.3 甘蔗渣为缓释碳源处理含铜废水的作用规律 | 第30页 |
| 2.2.4 Cu~(2+)的长期去除及机理分析 | 第30页 |
| 2.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硫酸盐还原菌(SRB)生长因子优化 | 第32-44页 |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5页 |
| 3.1.1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 3.1.2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3.1.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 3.1.4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3-35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 3.2.1 SRB生长周期 | 第35-36页 |
| 3.2.2 pH值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2.3 SO_4~(2-)负荷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37-38页 |
| 3.2.4 Fe~(2+)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2.5 COD/SO_4~(2-)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39-41页 |
| 3.2.6 碳源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41-4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甘蔗渣为缓释碳源处理含铜废水的作用规律 | 第44-52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4.1.1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 4.1.2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4.1.3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 4.1.4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44-45页 |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 4.2.1 体系中pH值的变化 | 第45-46页 |
| 4.2.2 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变化 | 第46-47页 |
| 4.2.3 体系中硫酸根离子浓度的变化 | 第47-48页 |
| 4.2.4 Cu~(2+)的去除以及碳源的缓释 | 第48-50页 |
| 4.2.5 体系硫酸根离子的还原与Cu~(2+)去除的相关性 | 第50-51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Cu~(2+)的长期去除规律及机理分析 | 第52-64页 |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 5.1.1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 5.1.2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 5.1.3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 5.1.4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53-55页 |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 5.2.1 反应器中COD的浓度变化规律 | 第55-56页 |
| 5.2.2 反应器中硫酸根离子的变化规律 | 第56-57页 |
| 5.2.3 连续投加Cu~(2+)对其去除的影响 | 第57-58页 |
| 5.2.4 沉淀物分析 | 第58-62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 6.2 建议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 附录A | 第76-77页 |
| 附录B | 第77-79页 |
| 附录C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