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牡丹江段动态水环境容量及污染源总量控制对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1.1 课题来源第10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模糊综合水质评价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水环境容量计算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4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研究现状第14-15页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第15-17页
        1.5.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介绍第17-23页
    2.1 研究对象基本概况第17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7-20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7-18页
        2.2.2 实验方法第18-19页
        2.2.3 现场调研与采样第19-20页
        2.2.4 实验室恒温培养实验设计第20页
    2.3 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方法第20-21页
    2.4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研究方法第21-23页
第3章 基于不同赋权方法的牡丹江水质模糊综合评价第23-37页
    3.1 评价指标的确定第23-24页
    3.2 基于不同赋权方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比较第24-33页
        3.2.1 隶属矩阵建立第24页
        3.2.2 权重确定第24-27页
        3.2.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比较第27-30页
        3.2.4 基于不同算子的模糊综合评价比较第30-33页
    3.3 牡丹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第33-36页
        3.3.1 牡丹江水质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第33-35页
        3.3.2 牡丹江水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牡丹江段水体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第37-50页
    4.1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的选取第37-38页
    4.2 选取水环境容量模型中的参数第38-43页
        4.2.1 水功能区的划分第38页
        4.2.2 确定污染物第38页
        4.2.3 设计水文条件的选取第38-39页
        4.2.4 横向扩散系数My的估值第39页
        4.2.5 综合降解系数K确定第39-43页
    4.3 污染物动态水环境容量第43-48页
        4.3.1 理想动态水环境容量第43-46页
        4.3.2 剩余动态水环境容量第46-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5章 基于控制单元的环境容量-总量的分配第50-74页
    5.1 控制单元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第50-57页
        5.1.1 点源污染调查与分析第51-52页
        5.1.2 农村非点源污染调查与分析第52-57页
    5.2 水环境容量-总量的动态分配第57-72页
        5.2.1 构建指标体系第57-58页
        5.2.2 确定分配模型第58-59页
        5.2.3 计算指标权重第59-63页
        5.2.4 动态分配结果与分析第63-71页
        5.2.5 污染削减建议第71-72页
    5.3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附录第81-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91-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QFD与TRIZ于创新设计方法之研究
下一篇:典型污泥EPS对重金属及相应纳米颗粒的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