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1.2.1 电网协调发展的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2.2 电网与电源发展规划的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2.3 电网与电源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的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2.4 国内外研究动态小结 | 第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第2章 新能源发电技术特点及其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 第17-24页 |
2.1 常见的新能源发电技术 | 第17-20页 |
2.1.1 风力发电 | 第17-18页 |
2.1.2 太阳能光伏发电 | 第18页 |
2.1.3 生物质能发电 | 第18-19页 |
2.1.4 海洋能发电技术 | 第19-20页 |
2.1.5 地热能发电技术 | 第20页 |
2.2 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 第20-23页 |
2.2.1 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2 对电网调峰的影响 | 第22页 |
2.2.3 对电网安全控制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区域电网与新能源电源发展协调性综合评价 | 第24-39页 |
3.1 综合评价的意义 | 第24页 |
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24-28页 |
3.2.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24-25页 |
3.2.2 指标选取构建 | 第25-28页 |
3.3 基于熵权和改进TOPSIS方法的综合评价 | 第28-33页 |
3.3.1 熵权和改进TOPSIS方法的思路 | 第28-29页 |
3.3.2 评价模型 | 第29-32页 |
3.3.3 评价步骤 | 第32-33页 |
3.4 实证研究 | 第33-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区域电网与新能源电源协调发展预测规划研究 | 第39-56页 |
4.1 预测规划研究的意义 | 第39页 |
4.2 区域新能源发展预测研究 | 第39-50页 |
4.2.1 M地区新能源及电网概况 | 第39-41页 |
4.2.2 M地区新能源发展总量预测 | 第41-45页 |
4.2.3 M地区新能源发展结构预测 | 第45-50页 |
4.3 基于新能源发展需求的区域电网规划 | 第50-55页 |
4.3.1 规划理念 | 第50页 |
4.3.2 规划原则 | 第50-51页 |
4.3.3 规划方法 | 第51-52页 |
4.3.4 实证研究 | 第52-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新形势下区域电网与新能源电源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 第56-65页 |
5.1 策略研究的意义 | 第56页 |
5.2 技术策略 | 第56-57页 |
5.2.1 建设电网友好型的新能源电厂 | 第56-57页 |
5.2.2 发展新能源友好型的电网系统 | 第57页 |
5.3 管理策略 | 第57-61页 |
5.3.1 合理规划电网与新能源电源发展规模 | 第57-58页 |
5.3.2 提高调度运行水平 | 第58-59页 |
5.3.3 完善技术标准及规范 | 第59-60页 |
5.3.4 加强并网检测认证管理 | 第60-61页 |
5.4 政策策略 | 第61-64页 |
5.4.1 积极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 第61-62页 |
5.4.2 完善新能源发电电价政策 | 第62页 |
5.4.3 出台新型新能源发电利用的扶持政策 | 第62-63页 |
5.4.4 完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5-66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