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4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AIE探针用于生物传感的工作原理 | 第12-19页 |
1.2.1 静电吸引引起的聚集状态发生 | 第13-14页 |
1.2.2 氢键引起的聚集状态发生 | 第14-15页 |
1.2.3 疏水效应引起的聚集状态发生 | 第15-16页 |
1.2.4 溶解度变化引起的聚集状态发生 | 第16页 |
1.2.5 光诱导电子转移与AIE效应的结合 | 第16-17页 |
1.2.6 配位作用引起的聚集状态发生 | 第17-19页 |
1.3 AIE探针在生物小分子及大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 第19-27页 |
1.3.1 小分子检测 | 第19-23页 |
1.3.2 大分子检测 | 第23-27页 |
1.4 AIE探针在细胞成像及活体检测中的应用 | 第27-33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7页 |
2 利用单标记的DNA探针检测膀胱癌病人尿液中的miRNAs | 第47-66页 |
2.1 引言 | 第47页 |
2.2 实验思路 | 第47-50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0-52页 |
2.3.2 实验步骤 | 第52-5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2.4.1 实验原理论证 | 第53-56页 |
2.4.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6-57页 |
2.4.3 检测限的优化 | 第57-58页 |
2.4.4 临床应用性研究 | 第58-60页 |
2.5 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3 基于AIE分子和外切酶Ⅲ辅助循环扩增的活细胞内miRNAs成像 | 第66-87页 |
3.1 引言 | 第66-67页 |
3.2 实验思路 | 第67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67-72页 |
3.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7-69页 |
3.3.2 实验步骤 | 第69-7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72-80页 |
3.4.1 体外检测miR-21 | 第72-74页 |
3.4.2 体内检测miR-21 | 第74-78页 |
3.4.3 活细胞内荧光信号周期的探究 | 第78-80页 |
3.5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4 核酸外切酶Ⅲ辅助二次放大检测端粒酶活性和细胞成像 | 第87-115页 |
4.1 引言 | 第87-88页 |
4.2 实验思路 | 第88-89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89-92页 |
4.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89-91页 |
4.3.2 实验步骤 | 第91-9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8页 |
4.4.1 TPE-Py-DNA探针的合成 | 第92-97页 |
4.4.2 端粒酶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97-101页 |
4.4.3 端粒酶检测性能的探究 | 第101-105页 |
4.4.4 细胞内端粒酶的检测 | 第105-108页 |
4.5 小结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5 基于发红光AIE分子的荧光探针及其在活细胞内mRNA成像的应用 | 第115-132页 |
5.1 引言 | 第115-116页 |
5.2 实验思路 | 第116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116-121页 |
5.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16-118页 |
5.3.2 实验步骤 | 第118-12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28页 |
5.4.1 体外实验 | 第121-125页 |
5.4.2 体内实验 | 第125-128页 |
5.5 小结 | 第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6.1 总结 | 第132-133页 |
6.2 展望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5-137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