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虚电路的微通信元架构基本模型的实现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缩略词第6-7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2页
    1.1 课题提出背景第10-11页
    1.2 课题任务简介及本人工作第11页
    1.3 本论文结构第11-12页
第二章 服务元网络体系构架第12-22页
    2.1 目前网络的特点及存在的缺陷第12-13页
        2.1.1 服务元的分类模型第12页
        2.1.2 TCP/IP 协议存在的缺点第12-13页
    2.2 国内外网络体系结构相关研究介绍第13-15页
    2.3 服务元网络体系结构第15-22页
        2.3.1 服务元的分类模型第15-17页
        2.3.3 层的地址和端地址第17页
        2.3.4 服务元功能元素及服务第17-19页
        2.3.5 服务元网络体系的节点模型第19页
        2.3.6 服务元网络体系的优势第19-21页
        2.3.7 层次网络体系结构向服务元网络体系结构的过渡第21-22页
第三章 微通信元系统构架第22-25页
    3.1 微通信元系统构架的参考模型第22-23页
    3.2 微通信元系统架构的地址第23页
    3.3 微通信元原形网络包格式概要设计第23-25页
第四章 基于虚电路的微通信元架构基本模型的实现环境与总体策略第25-30页
    4.1 微通信元原形网络路由节点赶要设计第25-28页
    4.2 虚电路基本模型设计总体策略第28-30页
第五章 基本模型中虚电路的设计方案第30-33页
    5.1 虚电路的建立第30页
    5.2 数据的传输第30-31页
    5.3 虚电路的维护第31-32页
    5.4 虚电路的撤消第32-33页
第六章 基于虚电路的微通信元架构基本模型的详细设计第33-65页
    6.1 Linux 内核编程技术第34-41页
        6.1.1 Linux 内核缓冲区的申请第34-35页
        6.1.2 Linux 文件系统第35-36页
        6.1.3 Linux 网络中断服务机制第36-37页
        6.1.4 Linux 系统调用第37-38页
        6.1.5 内核中的互斥操作第38-40页
        6.1.6 定时器的实现第40-41页
    6.2 基本数据结构第41-48页
        6.2.1 基本包头结构第41-45页
        6.2.2 数据包缓冲区结构第45-47页
        6.2.3 虚电路表结构第47-48页
    6.3 su_socket 的建立第48-52页
        6.3.1 su_socket 结构第48-50页
        6.3.2 socket 系统调用第50-51页
        6.3.3 bind 系统调用第51-52页
    6.4 主机上虚电路的建立第52-54页
        6.4.1 listen 系统调用第52页
        6.4.2 accept 系统调用第52-53页
        6.4.3 connect 系统调用第53-54页
    6.5 路由器上虚电路的建立过程第54-55页
    6.6 主机节点上数据收发过程第55-58页
        6.6.1 send 系统调用第55-56页
        6.6.2 recv 系统调用第56-58页
    6.7 路由器上的数据转发过程第58页
    6.8 NIC 服务元第58-60页
        6.8.1 NIC 服务元的接收过程第59-60页
        6.8.2 NIC 服务元的发送过程第60页
    6.9 主机节点上的网络中断处理第60-61页
    6.10 路由器节点上的网络中断处理第61-63页
    6.11 虚电路的维护第63-64页
        6.11.1 虚电路存活计时机制第63页
        6.11.2 虚电路断裂自动重建机制第63-64页
    6.12 虚电路撤消过程第64-65页
第七章 基于虚电路的微通信元架构基本模型的测试第65-73页
    7.1 测试环境第65页
    7.2 具体测试第65-73页
        7.2.1 测试目标第65-66页
        7.2.2 测试过程第66-73页
第八章 结束语第73-75页
    8.1 论文总结第73页
    8.2 实用性分析第73-74页
    8.3 后续研究内容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萨尔曼·拉什迪《午夜之子》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解读
下一篇: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转变及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