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泸沽湖景区为实证的西部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8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1.3.1 定性研究方法综述 | 第8-10页 |
1.3.2 定量研究方法综述 | 第10-12页 |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西部旅游资源 | 第14-25页 |
2.1 西部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 旅游资源的涵义及分类 | 第15-19页 |
2.2.1 旅游资源的涵义 | 第15-17页 |
2.2.2 旅游资源的属性 | 第17-18页 |
2.2.3 旅游资源分类 | 第18-19页 |
2.3 西部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 | 第19-23页 |
2.3.1 西部旅游资源的竞争优势 | 第19-20页 |
2.3.2 西部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 | 第20-21页 |
2.3.3 西部旅游资源的区域开发优势 | 第21-22页 |
2.3.4 西部旅游的定位优势 | 第22页 |
2.3.5 西部旅游发展的政策优势 | 第22-23页 |
2.4 西部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研究 | 第25-36页 |
3.1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3.1.1 旅游区位论 | 第25页 |
3.1.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页 |
3.1.3 旅游人类学理论 | 第25-26页 |
3.1.4 旅游系统科学理论 | 第26页 |
3.1.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26页 |
3.1.6 旅游经济学与市场学理论 | 第26-27页 |
3.2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内容 | 第27-29页 |
3.2.1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 第27-28页 |
3.2.2 旅游资源开发内容 | 第28-29页 |
3.3 旅游资源开发模型 | 第29-31页 |
3.3.1 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型 | 第29页 |
3.3.2 现代旅游资源开发模型 | 第29-31页 |
3.4 旅游资源评价原则和内容 | 第31-32页 |
3.4.1 旅游资源评价原则 | 第31页 |
3.4.2 旅游资源评价内容 | 第31-32页 |
3.5 基于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2-36页 |
第四章 泸沽湖景区实证研究 | 第36-51页 |
4.1 泸沽湖景区概况 | 第36页 |
4.2 泸沽湖景区定性评价 | 第36-39页 |
4.2.1 三大价值 | 第37页 |
4.2.2 三大效益 | 第37-38页 |
4.2.3 六大条件 | 第38-39页 |
4.3 泸沽湖景区定量评价 | 第39-51页 |
4.3.1 确定指标体系 | 第40-41页 |
4.3.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1-46页 |
4.3.3 确定评价等级和计分标准 | 第46-47页 |
4.3.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7-49页 |
4.3.5 结果分析和开发建议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对泸沽湖景区开发的建议 | 第51-56页 |
5.1 泸沽湖景区开发现状 | 第51-53页 |
5.2 泸沽湖景区开发对策 | 第53-56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6-57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A | 第60-62页 |
附录B | 第62-6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