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业务量疏导的意义 | 第12页 |
1.2 业务量疏导常用的复用技术 | 第12-13页 |
1.3 具有疏导能力的光交叉连接器OXC | 第13-14页 |
1.4 业务量疏导技术的分类 | 第14-15页 |
1.4.1 静态业务量疏导 | 第15页 |
1.4.2 动态业务量疏导 | 第15页 |
1.5 当前业务量疏导技术研究和发展趋势 | 第15-21页 |
1.5.1 多跳业务量疏导 | 第15-16页 |
1.5.2 路由重建疏导 | 第16页 |
1.5.3 区分QoS的疏导问题 | 第16-17页 |
1.5.4 多域间(Multi-domain)业务量疏导 | 第17-18页 |
1.5.5 预定业务需求的疏导问题 | 第18-19页 |
1.5.6 全光疏导 | 第19-21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1-22页 |
第二章 WDM网状网多跳业务量疏导算法 | 第22-46页 |
2.1 多跳业务量疏导算法基本思想 | 第22-23页 |
2.2 相关的研究工作 | 第23-24页 |
2.3 疏导算法 | 第24-28页 |
2.3.1 FOMH算法 | 第25-26页 |
2.3.2 FO-HC-MH 算法 | 第26-28页 |
2.4 疏导策略 | 第28页 |
2.5 理论模型 | 第28-31页 |
2.6 阻塞性能分析 | 第31-35页 |
2.6.1 单个波长链路阻塞性能分析 | 第31页 |
2.6.2 路由段阻塞性能分析 | 第31-32页 |
2.6.3 单波长路径阻塞概率分析 | 第32-33页 |
2.6.4 路由阻塞概率和路径阻塞概率 | 第33-35页 |
2.6.5 连接阻塞概率和网络阻塞概率 | 第35页 |
2.7 数值计算结果 | 第35-44页 |
2.7.1 FOMH算法和CXMH算法的比较 | 第36页 |
2.7.2 FOMH算法和FO-HC-MH算法的比较 | 第36-40页 |
2.7.3 疏导策略的比较 | 第40-41页 |
2.7.4 解析模型的阻塞性能验证 | 第41-4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稀疏疏导网络的节点选择 | 第46-55页 |
3.1 稀疏疏导网络节点选择的基本思想 | 第46-47页 |
3.2 疏导节点选择问题描述 | 第47页 |
3.3 相关参数的定义 | 第47-48页 |
3.4 网络优化的目标函数 | 第48-49页 |
3.4.1 网络吞吐量最大化 | 第48-49页 |
3.4.2 网络成本最小化 | 第49页 |
3.5 节点选择问题的启发式算法 | 第49-50页 |
3.6 疏导节点的选择策略 | 第50页 |
3.7 仿真计算结果 | 第50-54页 |
3.7.1 网络吞吐量增益 | 第50-53页 |
3.7.2 网络疏导成本 | 第53-5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动态业务量疏导的路由重建 | 第55-72页 |
4.1 路由重建的基本思想 | 第55-57页 |
4.2 路由重建的可选算法 | 第57-60页 |
4.2.1 光路级的路由重建 | 第57-59页 |
4.2.2 连接级的路由重建 | 第59-60页 |
4.2.3 光路级路由重建和连接级路由重建的比较 | 第60页 |
4.3 路由重建的启发式算法 | 第60-64页 |
4.3.1 最短虚跳路由算法 | 第61-62页 |
4.3.2 光路级疏导算法 | 第62-63页 |
4.3.3 连接级疏导算法 | 第63-64页 |
4.4 计算复杂度的比较 | 第64页 |
4.5 算法仿真与分析 | 第64-71页 |
4.5.1 仿真模型 | 第64-66页 |
4.5.2 阻塞性能分析 | 第66-68页 |
4.5.3 路由重建比例和重建成功率 | 第68-71页 |
4.6 本章就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72-73页 |
5.2 WDM业务量疏导技术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缩略语 | 第79-80页 |
附录:最短路径算法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6页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