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缩略语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6页 |
1 莲及莲房的概述 | 第16-17页 |
1.1 莲的概述 | 第16页 |
1.2 莲房的概述 | 第16-17页 |
2 原花青素研究概况 | 第17-23页 |
2.1 原花青素简介 | 第17页 |
2.2 原花青素的理化性质 | 第17-18页 |
2.3 原花青素的提取、分离及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2.3.1 原花青素的提取 | 第18-20页 |
2.3.2 原花青素的分离纯化 | 第20页 |
2.3.3 原花青素的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2.4 原花青素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22页 |
2.5 原花青素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3 莲房原花青素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5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莲房原花青素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 第26-34页 |
引言 | 第2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1.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1.3.1 样品制备 | 第27页 |
1.3.2 标准曲线制作 | 第27-28页 |
1.3.3 三种方法的稳定性试验 | 第28页 |
1.3.4 三种方法的精密度试验 | 第28页 |
1.3.5 三种方法的加标回收率试验 | 第28页 |
1.3.6 样品测定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2.1 标准曲线及其灵敏度 | 第29-30页 |
2.2 稳定性试验 | 第30页 |
2.3 精密度试验 | 第30-31页 |
2.4 回收率试验 | 第31-32页 |
2.5 样品原花青素含量测定 | 第32页 |
3 结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双酶法提取莲房原花青素 | 第34-48页 |
引言 | 第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1.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1.3.1 莲房原花青素提取率的测定 | 第35页 |
1.3.2 莲房原花青素双酶法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第35-36页 |
1.3.3 响应曲面法优化双酶法提取莲房原花青素的工艺 | 第36-37页 |
1.3.4 双酶法与单一醇提法提取的原花青素的清除DPPH·的能力的比较 | 第3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2.1 单因素试验分析 | 第37-40页 |
2.1.1 酶解温度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2.1.2 酶解时间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2.1.3 酶解pH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39页 |
2.1.4 加酶比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第40-45页 |
2.2.1 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2.2.2 响应曲面法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41-42页 |
2.2.3 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 第42-44页 |
2.2.4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 第44-45页 |
2.2.5 最优提取条件 | 第45页 |
2.2.6 试验模型的验证和比较 | 第45页 |
2.3 双酶法与单一醇提法对莲房原花青素的提取率的对比 | 第45-46页 |
2.4 双酶法与单一醇提法提取的原花青素清除DPPH·的能力的比较 | 第46页 |
3 结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莲房原花青素的纯化工艺 | 第48-59页 |
引言 | 第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8-5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1.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9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1.3.1 原花青素提取液的制备 | 第49页 |
1.3.2 大孔吸附树脂的的筛选 | 第49-50页 |
1.3.3 上样液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1.3.4 上样液流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1.3.5 乙醇浓度对洗脱效果的影响 | 第51页 |
1.3.6 动态洗脱曲线的考察 | 第51页 |
1.3.7 大孔树脂纯化后的莲房原花青素的纯度 | 第51-52页 |
1.3.8 液相色谱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2.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52-53页 |
2.2 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53-54页 |
2.3 上样液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2.4 上样液流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2.5 乙醇浓度对洗脱效果的影响 | 第56页 |
2.6 动态洗脱曲线的考察 | 第56-57页 |
2.7 大孔树脂纯化后的莲房原花青素的纯度测定 | 第57页 |
2.8 液相色谱分析 | 第57-58页 |
3.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莲房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 | 第59-70页 |
引言 | 第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9-6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59-60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59-60页 |
1.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0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1.3.1 流路及仪器参数的选择 | 第60页 |
1.3.2 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60-61页 |
1.3.3 体系的稳定性、方法的精密度及线性范围 | 第61页 |
1.3.4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61页 |
1.3.5 与DPPH法测定的抗氧化结果的对比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2.1 流路及仪器参数的选择 | 第62-63页 |
2.1.1 流路的选择 | 第62-63页 |
2.1.2 仪器参数的选择 | 第63页 |
2.2 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63-67页 |
2.2.1 鲁米诺浓度的选择 | 第63-64页 |
2.2.2 邻苯三酚浓度的选择 | 第64-66页 |
2.2.3 Na_2CO_3-NaHCO_3缓冲液pH的选择 | 第66-67页 |
2.3 体系的稳定性、方法的精密度及线性范围 | 第67-68页 |
2.4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68-69页 |
2.5 与DPPH法测定的抗氧化结果的对比 | 第69页 |
3 结论 | 第69-70页 |
第六章 莲房原花青素的稳定性研究 | 第70-83页 |
引言 | 第7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0-7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70-71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70-71页 |
1.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1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71-75页 |
1.3.1 莲房原花青素的制备 | 第71-72页 |
1.3.2 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及保存率的计算 | 第72页 |
1.3.3 莲房原花青素的稳定性实验 | 第72-74页 |
1.3.4 动力学理论 | 第74-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2页 |
2.1 光对莲房原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2.2 温度对莲房原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76页 |
2.3 PH值对莲房原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2.4 糖和食盐对莲房原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2.5 氧化剂和还原剂对莲房原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78页 |
2.6 防腐剂对莲房原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2.7 金属离子对莲房原花青素稳定性影响 | 第79-80页 |
2.8 不同灭菌方式对莲房原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80页 |
2.9 莲房原花青素热降解动力学 | 第80-82页 |
2.9.1 反应级数(n)确定 | 第80-81页 |
2.9.2 莲房原花青素热降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81页 |
2.9.3 莲房原花青素热处理过程中含量变化的预测模型 | 第81-82页 |
2.9.4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82页 |
3 结论 | 第82-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3-86页 |
1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2 讨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发表的文章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