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6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16-2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6页 |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样本含量的估计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研究工具和材料 | 第17-19页 |
·一般情况调查表 | 第17页 |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 第17页 |
·分娩自我效能问卷 | 第17-18页 |
·直观模拟标尺 | 第18页 |
·血压的测量 | 第18页 |
·阴道出血量的测量 | 第18-19页 |
·检测指标 | 第19页 |
·研究步骤 | 第19-20页 |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分组 | 第19页 |
·入院当天心理及生理基础值的获得 | 第19页 |
·干预的实施 | 第19-20页 |
·产时及产后数据的获得 | 第20页 |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第20-21页 |
·基础统计数据的分析 | 第21页 |
·产时、产中统计数据的分析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调查结果 | 第23-25页 |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第23-24页 |
·研究对象的分娩相关信息资料 | 第24-25页 |
2 研究对象入院后CBSEI、S-AI及T-AI调查结果 | 第25-28页 |
·样本总体CBSEI及STAI调查结果 | 第25-27页 |
·不同组别的CBSEI及STAI调查结果 | 第27页 |
·CBSEI与STAI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3 干预效果的结果评价 | 第28-36页 |
·生理应激指标的基线值分析 | 第28页 |
·分娩过程中不同时刻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方差分析 | 第28-32页 |
·产后2小时的生理应激指标的方差分析 | 第32-33页 |
·活跃期及产后24小时的主观指标 | 第33-34页 |
·三组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方差分析 | 第34-36页 |
·三组初产妇的产程的方差分析 | 第34页 |
·三组初产妇分娩结局的方差分析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42页 |
1 心理应激 | 第36-37页 |
·心理应激的作用机制 | 第36页 |
·产妇的应激反应 | 第36-37页 |
2 初产妇入院时心理应激状态调查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初产妇入院时心理应激状态及分娩自我效能水平分析 | 第37-38页 |
·初产妇入院时的STAI与CBSEI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页 |
3 护理干预效果的分析 | 第38-42页 |
·产妇生理、心理应激变化及产时疼痛程度的分析 | 第38-40页 |
·不同关于方式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效果分析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5页 |
综述 | 第55-69页 |
非药物镇痛分娩的应用现状 | 第55-64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