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OsNAR2.1参与硝酸盐调控根系生长的机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8页
    1.1 我国水稻氮素肥料利用情况第12-13页
    1.2 水稻根际的硝化作用第13页
    1.3 水稻根系的NH_4~+/NO_3~-混合生存环境第13-14页
    1.4 植物对氮的吸收第14-16页
        1.4.1 NH_4~+的跨膜运输第14-15页
        1.4.2 NO_3~-的跨膜运输第15-16页
    1.5 NO_3~-促进根系的生长第16-18页
        1.5.1 NO_3~-对侧根生长发育的局部刺激作用第16-17页
        1.5.2 植物根系对外界低浓度NO_3~-环境的响应第17页
        1.5.3 增硝营养对水稻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第17-18页
    1.6 侧根的生长发育机制第18-20页
    1.7 NO_3~-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的可能机制第20-24页
        1.7.1 NO_3~-的营养作用第20页
        1.7.2 NO_3~-与植物体内糖类等碳水化合物的作用第20-21页
        1.7.3 NO_3~-与植株内源激素(CTK、IAA)第21-22页
        1.7.4 NO_3~-的信号作用第22-24页
    1.8 高浓度NO_3~-抑制根系生长第24-25页
    1.9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10 技术路线第26-28页
第二章 在低氮条件下水稻对不同氮形态营养的响应第28-36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9-30页
        2.2.1 试验材料第29页
        2.2.2 植株培养第29页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9-3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0-33页
        2.3.1 不同氮素形态对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的影响第30页
        2.3.2 不同氮素形态对体内氮状况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30-31页
        2.3.3 根系形态第31-33页
    2.4 讨论第33-36页
第三章 NAR2.1-RNAI突变体根系对不同氮供应的响应第36-46页
    3.1 引言第36-37页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3.2.1 实验材料第37页
        3.2.2 植株培养第37-38页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3.3.1 nar2.1-RNAi突变体和野生型根系总长度对不同氮浓度NO_3~-的响应情况第38-41页
        3.3.2 低氮条件下nar2.1-RNAi和野生型根系总长度对不同氮形态的响应情况第41-44页
    3.4 讨论第44-46页
第四章 梯度~(15)N-NO_3~-条件下水稻根系生长对不同体内外源NO_3~-浓度的响应第46-56页
    4.1 引言第46-4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4.2.1 试验材料第47页
        4.2.2 植株培养第47-48页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8-49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9-54页
        4.3.1 不同外源NO_3~-浓度下nar2.1-RNAi和WT之间N浓度差异第49-50页
        4.3.2 梯度~(15)N-NO_3~-条件下nar2.1-RNAi和WT之间侧根长度增长变化情况第50页
        4.3.3 梯度~(15)N-NO_3~-条件下nar2.1-RNAi和WT之间侧根数目变化第50-51页
        4.3.4 梯度~(15)N-NO_3~-条件下nar2.1-RNAi和WT之间根系~(15)N变化情况第51-52页
        4.3.5 梯度~(15)N-NO_3~-条件下nar2.1-RNAi和WT的地上部~(15)N浓度的变化第52页
        4.3.6 根系~(15)N梯度条件下nar2.1-RNAi和WT之间侧根长度数目变化情况第52-54页
    4.4 讨论第54-56页
第五章 低浓度NO_3~-处NAR2.1-RNAI中MADS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6-62页
    5.1 引言第56-5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7-59页
        5.2.1 试验材料第57页
        5.2.2 植株培养第57页
        5.2.3 同源性比较第57页
        5.2.4 引物设计第57-58页
        5.2.5 实验方法第58-5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9-60页
    5.4 讨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2页
全文结论第72-74页
创新点第74-76页
致谢第76-7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历·记忆·叙述--《白噪音》中的创伤叙述解读
下一篇: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