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第1章 电信业监管的一般理论 | 第14-26页 |
1.1 政府监管的一般理论 | 第14-21页 |
1.1.1 政府监管概念的辨析 | 第14-17页 |
1.1.2 政府监管的正当性 | 第17-19页 |
1.1.3 政府监管形式的沿革 | 第19-21页 |
1.2 电信业的范围及其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2.1 电信业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1.2.2 电信业的范围 | 第22页 |
1.3 电信业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第22-26页 |
1.3.1 电信业的公共物品性需要政府监管 | 第22-23页 |
1.3.2 电信业较强的外部经济性需要政府的监管 | 第23页 |
1.3.3 电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 第23页 |
1.3.4 电信市场的分配不公平性 | 第23-24页 |
1.3.5 电信行业的自然垄断性 | 第24-26页 |
第2章 电信业监管机构 | 第26-29页 |
第3章 我国电信监管机构的发展沿革及其现状分析 | 第29-34页 |
3.1 我国电信监管机构的发展沿革 | 第29-30页 |
3.2 我国电信监管机构的现状 | 第30-31页 |
3.2.1 监管机构的组织形式 | 第30-31页 |
3.2.2 监管的目标及主要职责 | 第31页 |
3.2.3 电信业监管机构的权力分配 | 第31页 |
3.3 我国电信业监管机构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第4章 国外电信业监管机构的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4-40页 |
4.1 国外电信业监管机构的典型模式 | 第34-38页 |
4.1.1 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模式 | 第34-36页 |
4.1.2 英国的通信监管局模式 | 第36-37页 |
4.1.3 新西兰的完全司法管制模式 | 第37页 |
4.1.4 分权管制模式 | 第37-38页 |
4.2 国外的监管模式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 第38-40页 |
4.2.1 电信业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 第38页 |
4.2.2 电信业监管机构成立的合法性 | 第38-39页 |
4.2.3 电信业监管机构监管权的独立依法行使 | 第39页 |
4.2.4 电信业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不断拓展 | 第39页 |
4.2.5 重视监管管制效率原则 | 第39页 |
4.2.6 监管手段的创新 | 第39-40页 |
第5章 我国电信业监管机构的重构 | 第40-50页 |
5.1 我国电信业监管机构重构的基本原则 | 第40-42页 |
5.1.1 监管模式的有限复制原则 | 第40页 |
5.1.2 独立性原则 | 第40-41页 |
5.1.3 法治原则 | 第41页 |
5.1.4 专业化原则 | 第41-42页 |
5.1.5 效率性原则 | 第42页 |
5.2 电信业监管机构的法律体系重构 | 第42-44页 |
5.2.1 制定完善的《电信法》 | 第43页 |
5.2.2 完善《电信法》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 | 第43页 |
5.2.3 及时废止,修改一些同《电信法》相冲突的法律规范 | 第43-44页 |
5.3 电信业监管机构的制度重构 | 第44-50页 |
5.3.1 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44-47页 |
5.3.2 可行性论证 | 第47-48页 |
5.3.3 具体的制度构想 | 第48-50页 |
第6章 电信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手段和程序 | 第50-56页 |
6.1 我国电信业监管的范围 | 第50-52页 |
6.1.1 电信业市场准入 | 第50-51页 |
6.1.2 电信网间互联 | 第51页 |
6.1.3 电信的普遍服务 | 第51-52页 |
6.1.4 电信资费 | 第52页 |
6.2 我国电信业的监管手段 | 第52-54页 |
6.2.1 在电信业监管立法方面鼓励社会参与 | 第53页 |
6.2.2 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 | 第53页 |
6.2.3 适当的司法介入机制 | 第53-54页 |
6.3 我国电信业监管程序 | 第54-56页 |
6.3.1 电信业的公众听证制度 | 第54-55页 |
6.3.2 电信业监管的信息公开制度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