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5页 |
·写作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写作的目的 | 第9页 |
·写作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文章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文章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经济适用房及其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15-25页 |
·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概念 | 第15-19页 |
·经济适用房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5-18页 |
·经济适用房的发展和实施情况 | 第18-19页 |
·经济适用房制度内涵与比较 | 第19-25页 |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价值内涵 | 第20-22页 |
·经济适用房制度与其他类型住房制度的区别 | 第22-25页 |
第3章 经济适用房制度保障城镇弱势群体利益的理论依据 | 第25-3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原则 | 第25-27页 |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 第27-29页 |
·弱势群体利益保护理论 | 第29-34页 |
·以人为本——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石 | 第29-31页 |
·生存权和发展权——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核心 | 第31-34页 |
第4章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保障城镇弱势群体利益的现状分析 | 第34-43页 |
·宏观政策现状:新《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趋近合理 | 第34-38页 |
·经济适用房性质的重新定位 | 第34-35页 |
·明确经济适用房制度的保障对象 | 第35页 |
·确保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的优先划拨权 | 第35-36页 |
·销售权收归政府所有 | 第36-37页 |
·明确界定经济适用房的产权和退出机制 | 第37页 |
·增加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 第37-38页 |
·微观执行现状:政策执行的博弈分析 | 第38-40页 |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 | 第38页 |
·地方政府与开发企业之间的博弈 | 第38-39页 |
·开发企业与中低收入购房者之间的博弈 | 第39-40页 |
·执行过程中异化带来的尴尬——石家庄经济适用房遭遇"弃购门" | 第40-43页 |
第5章 弃购引发的思考:保障弱势群体利益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 第43-48页 |
·经济适用房制度本身的缺陷 | 第43-46页 |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立法层次太低 | 第43-44页 |
·缺乏专门的主管部门 | 第44-45页 |
·制度的运行方式单一 | 第45页 |
·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 第45-46页 |
·经济适用房配套制度的缺陷 | 第46-48页 |
·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等 | 第46-47页 |
·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和社会诚信系统的缺位 | 第47页 |
·住房保障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 第47-48页 |
·经济适用房的边缘化 | 第48页 |
第6章 回首历程: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反思 | 第48-50页 |
第7章 展望未来: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 第50-56页 |
·保障房立法突破: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步伐 | 第50-52页 |
·确定主管主体,实施全面监管 | 第52-54页 |
·明确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对象,严格限制准入条件 | 第52-53页 |
·监管开发商,公开经济适用房成本,控制住房价格符合经济性 | 第53-54页 |
·丰富监管主体,实现有效监督 | 第54页 |
·采取多种优惠方式保障“夹心层”人群利益 | 第54页 |
·完善经济适用房相关配套制度 | 第54-56页 |
·建立个人收入申报制度 | 第54-55页 |
·设置购房后的追踪及惩罚制度,遏制投机行为 | 第55-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