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6页 |
1.1 淡水贝类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 淡水贝类的物种多样性 | 第14-23页 |
1.2.1 淡水螺类分类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 第15-19页 |
1.2.2 淡水双壳类分类和物种多样性 | 第19-23页 |
1.3 淡水贝类的生态功能及其对水文特征的响应 | 第23-25页 |
1.4 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6-39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26-31页 |
2.1.1 鄱阳湖 | 第26-28页 |
2.1.2 赣江 | 第28页 |
2.1.3 抚河 | 第28-29页 |
2.1.4 信江 | 第29页 |
2.1.5 饶河 | 第29-30页 |
2.1.6 修河 | 第30-31页 |
2.2 采样点设置和采样时间 | 第31-37页 |
2.2.1 定性采集断面 | 第31页 |
2.2.2 定量采集断面 | 第31-37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2.3.1 标本采集 | 第37页 |
2.3.2 标本处理 | 第37页 |
2.3.3 扫描电镜观察方法 | 第37-38页 |
2.3.4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第3章 种类记述及若干物种再描述和新资料 | 第39-97页 |
3.1 种类记述 | 第39-89页 |
3.2 若干物种的再描述和新资料 | 第89-97页 |
3.2.1 平边笠贝的再描述和形态研究 | 第89-92页 |
3.2.2 我国蚌科新纪录种扁平拟无齿蚌描述 | 第92-95页 |
3.2.3 蚶形无齿蚌钩介幼虫的形态 | 第95-97页 |
第4章 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多样性现状与分布格局 | 第97-111页 |
4.1 引言 | 第97-98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98页 |
4.2.1 研究区域范围及采样 | 第98页 |
4.2.2 数据处理 | 第98页 |
4.3 鄱阳湖及“五河”淡水贝类多样性格局 | 第98-109页 |
4.3.1 淡水贝类物种组成 | 第98-100页 |
4.3.2 多样性格局与区系相似性 | 第100-103页 |
4.3.3 淡水贝类主要类群的分布格局 | 第103-104页 |
4.3.4 淡水贝类在河流的分布格局 | 第104-106页 |
4.3.5 鄱阳湖重要蚌类分布格局 | 第106-109页 |
4.4 讨论 | 第109-111页 |
第5章 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现存量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11-129页 |
5.1 引言 | 第111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111-112页 |
5.3 鄱阳湖淡水贝类现存量 | 第112-113页 |
5.3.1 鄱阳湖螺类现存量 | 第112页 |
5.3.2 鄱阳湖双壳类现存量 | 第112-113页 |
5.4 “五河”干流淡水贝类现存量 | 第113-123页 |
5.4.1 赣江淡水贝类现存量 | 第113页 |
5.4.2 抚河淡水贝类现存量 | 第113-114页 |
5.4.3 修河淡水贝类现存量 | 第114页 |
5.4.4 信江淡水贝类现存量 | 第114页 |
5.4.5 饶河淡水贝类现存量 | 第114-123页 |
5.5 环境因子对蚌类现存量和丰度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5.5.1 底质对蚌类分布和丰度的影响 | 第123页 |
5.5.2 水深对蚌类分布和丰度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5.5.3 流速对蚌类分布和丰度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5.5.4 透明度对蚌类分布和丰度的影响 | 第125页 |
5.6 讨论 | 第125-129页 |
第6章 蚌类栖息生境特点及对水位变化的响应 | 第129-135页 |
6.1 引言 | 第129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29页 |
6.3 结果 | 第129-133页 |
6.3.1 赣江下游河道生境类型及蚌类适宜生境分析 | 第129-131页 |
6.3.2 赣江下游河道不同水位带蚌类组成及对水位变化的适应 | 第131-133页 |
6.4 讨论 | 第133-135页 |
小结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附录 | 第145-1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