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征大气污染税的分析与设计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导论 | 第10-14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选择 | 第12-13页 |
·对比分析方法 | 第13页 |
·实证分析和规范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3页 |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4页 |
2. 开征大气污染税的必要性 | 第14-26页 |
·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 | 第14-15页 |
·开征大气污染税的基础理论 | 第15-18页 |
·稀缺资源理论 | 第15页 |
·科斯定理 | 第15-17页 |
·外部性理论——庇古理论 | 第17-18页 |
·公共品理论 | 第18页 |
·对现有税费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局限性的分析 | 第18-26页 |
·排污收费制度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局限性 | 第18-20页 |
·资源税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局限性 | 第20-22页 |
·消费税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局限性 | 第22-24页 |
·其他税种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局限性 | 第24-26页 |
3. 污染税与排污收费的对比分析 | 第26-33页 |
·污染税和排污收费对比的必要性 | 第26页 |
·污染税和排污收费的目标可实现性对比 | 第26-28页 |
·治污目标可实现性对比 | 第26-27页 |
·防污目标可实现性对比 | 第27-28页 |
·污染税和排污收费的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 第28-31页 |
·成本对比 | 第28-30页 |
·收益对比 | 第30-31页 |
·对排污费和污染税的选择 | 第31-33页 |
·排污费和污染税同时存在且完全重叠 | 第31-32页 |
·排污费和污染税两者选其一 | 第32页 |
·排污费和污染税并存但不重叠 | 第32-33页 |
4. 开征大气污染税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33-40页 |
·西方国家开征大气污染税的典型做法 | 第33-38页 |
·美国 | 第33页 |
·荷兰 | 第33-35页 |
·波兰 | 第35页 |
·丹麦 | 第35-36页 |
·瑞典 | 第36-37页 |
·OECD国家 | 第37-38页 |
·各国的经验总结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0页 |
·征税对象 | 第38页 |
·征税依据 | 第38页 |
·纳税主体 | 第38-39页 |
·税率的设置 | 第39-40页 |
5. 大气污染税税收要素的设计 | 第40-55页 |
·大气污染税税目的设计 | 第40-42页 |
·大气污染税税基的设计 | 第42-45页 |
·以大气污染物的产生量为征税税基 | 第43-45页 |
·以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为征税税基 | 第45页 |
·大气污染税税率的设计 | 第45-53页 |
·大气污染税税率高低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0页 |
·大气污染税税率设计的模型分析 | 第50-53页 |
·大气污染税纳税环节、纳税时间及地点的设计 | 第53-54页 |
·纳税环节的确定 | 第53页 |
·纳税时间和地点的确定 | 第53-54页 |
·大气污染税征税机关的确定 | 第54-55页 |
·有利于解决跨地区污染 | 第54页 |
·减少企业寻租行为 | 第54-55页 |
6. 其他税种的配套建设 | 第55-58页 |
·资源税的完善 | 第55-56页 |
·改变征税税基 | 第55页 |
·提高税率,改从量税为从价税 | 第55-56页 |
·消费税的改进 | 第56页 |
·企业所得税的建设 | 第56-57页 |
·排污费的完善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