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5-9页 |
1、选题缘由 | 第5-6页 |
2、研究现状 | 第6-8页 |
3、研究构思与方法 | 第8-9页 |
一、殖民地印度宗教性与现代世俗性社会关系间层级体系的萌生 | 第9-17页 |
1. 十九世纪印度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分野 | 第9-11页 |
2. 宗教性社会关系:宗教社会改革的局限与残留 | 第11-13页 |
3. 现代世俗性社会关系:政治改革运动的不断上升及其造就 | 第13-16页 |
4. 现代化的困扰:层级体系中不同属性的社会关系 | 第16-17页 |
二、1947-1950从自治领到共和国:独特社会体系的定格与系统整合基本格局的确立 | 第17-23页 |
1. 微观层宗教性社会关系的“内卷”与固着 | 第17-19页 |
2. “真正的世俗国家”对宏观层世俗性社会关系的保障 | 第19-22页 |
3. 独特社会体系的定格与现代化策略的转变 | 第22-23页 |
三、共和国时期独特社会体系视阈中的系统整合 | 第23-53页 |
1. 共和国时期政治民主的整合与变迁 | 第23-33页 |
1.1 尼赫鲁时期:以“威权”效应散播民主的种子 | 第23-26页 |
1.2 英·甘地时期:威权主义对政治民主的考验与历练 | 第26-30页 |
1.3 后英·甘地时期:新形塑下政治民主的深化与不足 | 第30-33页 |
2. 政治民主下经济系统的变迁与调适 | 第33-44页 |
2.1 尼赫鲁牌号“社会主义”战略对政治民主的积极面 | 第34-37页 |
2.2 “社会主义”战略对政治民主的消极性及其被终结 | 第37-40页 |
2.3 后“社会主义”战略时期经济系统的新启与政治民主 | 第40-44页 |
3. 系统整合与独特的社会体系 | 第44-53页 |
3.1 尼赫鲁时期稳而重的世俗性社会关系“覆压”宗教性社会关系 | 第45-48页 |
3.2 威权主义的出现及其对独特社会体系的搅动 | 第48-51页 |
3.3 后威权主义时代两重社会关系间相互“辐射”的加强与忧喜交加的社会 | 第51-53页 |
四、关于印度的现代化:系统整合引导、推动社会发展的可能与社会质量 | 第53-55页 |
注释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