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重大隐患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政府对重大隐患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行业对重大隐患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特种设备重大隐患定义的确定 | 第16-20页 |
2.1 政府机构对重大隐患的定义 | 第16页 |
2.2 其他行业对重大隐患的定义 | 第16-17页 |
2.3 特种设备重大隐患的定义 | 第17-20页 |
第3章 特种设备关键隐患的确定和分级 | 第20-53页 |
3.1 基于事故统计的关键隐患分析 | 第20-30页 |
3.1.1 特设事故统计 | 第20-23页 |
3.1.2 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分析 | 第23-28页 |
3.1.3 基于事故统计的特种设备关键隐患的确定 | 第28-30页 |
3.2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规律的关键隐患分析 | 第30-40页 |
3.2.1 事故致因理论 | 第31-34页 |
3.2.2 系统理论对特设关键隐患确定的适用性分析 | 第34-35页 |
3.2.3 基于 HFACS 的特种设备关键隐患的确定 | 第35-40页 |
3.3 基于安全法规的关键隐患分析 | 第40-49页 |
3.3.1 特种设备隐患相关法律法规分析 | 第40-42页 |
3.3.2 基于安全法规的关键隐患的确定 | 第42-49页 |
3.4 特种设备关键隐患的综合确定和分级 | 第49-53页 |
第4章 特种设备固有风险和影响人群分级 | 第53-57页 |
4.1 特种设备固有风险的分级分析 | 第53-54页 |
4.2 受影响人群的敏感度分级分析 | 第54-57页 |
第5章 特种设备重大隐患的认定模型 | 第57-61页 |
5.1 特种设备重大隐患认定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5.2 特种设备重大隐患认定办法 | 第59-61页 |
第6章 特种设备重大隐患监察借鉴研究 | 第61-93页 |
6.1 美国安全监察借鉴分析 | 第62-70页 |
6.1.1 监察方式 | 第62-64页 |
6.1.2 监察内容及步骤 | 第64-65页 |
6.1.3 监察结果 | 第65-68页 |
6.1.4 监察的流程总结 | 第68-70页 |
6.1.5 优点分析 | 第70页 |
6.2 澳大利亚安全监察借鉴分析 | 第70-82页 |
6.2.1 高风险作业许可证的相关要求 | 第70-74页 |
6.2.2 高风险作业的登记要求 | 第74-76页 |
6.2.3 人员的一般职责 | 第76-81页 |
6.2.4 优点分析 | 第81-82页 |
6.3 英国安全监察借鉴分析 | 第82-89页 |
6.3.1 监管方式 | 第82-83页 |
6.3.2 监察流程 | 第83-87页 |
6.3.3 优点分析 | 第87-89页 |
6.4 安全监察对比分析 | 第89-90页 |
6.4.1 国外安全监察共同点分析 | 第89页 |
6.4.2 国外安全监察不同点分析 | 第89-90页 |
6.5 国外安全监察方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90-93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3-95页 |
7.1 结论 | 第93-94页 |
7.2 展望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附件:个人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