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失效分析 | 第12页 |
1.1.2 疲劳寿命预测 | 第12-13页 |
1.2 刮板输送机链轮组件的失效分析和疲劳寿命预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 第13-21页 |
1.2.1 失效分析方法的发展前景 | 第13-15页 |
1.2.2 基于有限元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发展前景 | 第15-18页 |
1.2.3 刮板输送机链轮组件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第18-21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1页 |
1.3.2 论文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链轮组件模型建立及基于有限元的静力学分析 | 第23-49页 |
2.1 链轮组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23-28页 |
2.1.1 链轮组件的UG三维模型 | 第23-26页 |
2.1.2 链轮组件的工作原理 | 第26-28页 |
2.2 链轮组件的失效形式 | 第28-31页 |
2.2.1 链轮的失效形式 | 第28页 |
2.2.2 链轮轴的失效形式 | 第28-29页 |
2.2.3 浮动油封的失效形式 | 第29-31页 |
2.3 失效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31页 |
2.4 基于ANSYS的有限元分析 | 第31-33页 |
2.4.1 软件功能简介 | 第31-32页 |
2.4.2 ANSYS计算的基本步骤 | 第32-33页 |
2.4.3 ANSYS的分析过程 | 第33页 |
2.5 有限元分析 | 第33-48页 |
2.5.1 链轮的有限元分析 | 第33-37页 |
2.5.2 链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 第37-40页 |
2.5.3 浮动油封的有限元分析 | 第40-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金相分析 | 第49-59页 |
3.1 金相分析概况 | 第49页 |
3.2 金相分析的步骤 | 第49-50页 |
3.3 金属失效形式及其表面宏观特征 | 第50-52页 |
3.3.1 金属失效形式 | 第50页 |
3.3.2 断裂失效形式下断口的特征 | 第50-52页 |
3.4 实例 | 第52-59页 |
第四章 疲劳寿命设计相关理论基础 | 第59-75页 |
4.1 疲劳和疲劳寿命 | 第59-60页 |
4.1.1 疲劳定义 | 第59页 |
4.1.2 疲劳强度的因素 | 第59-60页 |
4.1.3 疲劳寿命 | 第60页 |
4.2 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介绍 | 第60-65页 |
4.2.1 裂纹形成寿命预测方法 | 第61-63页 |
4.2.2 裂纹扩展寿命预测方法 | 第63-65页 |
4.3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65-68页 |
4.3.1 线性疲劳损伤累积理论 | 第65-66页 |
4.3.2 双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66页 |
4.3.3 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66-68页 |
4.3.4 概率损伤理论 | 第68页 |
4.4 载荷谱的计数法选择 | 第68-70页 |
4.4.1 雨流计数法定义 | 第69页 |
4.4.2 雨流计数原理 | 第69-70页 |
4.5 疲劳S-N曲线 | 第70-73页 |
4.5.1 材料的S-N曲线 | 第70-72页 |
4.5.2 零件的S-N曲线 | 第72-73页 |
4.6 本文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 第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工程应用 | 第75-89页 |
5.1 FE-SAFE软件介绍 | 第75-76页 |
5.1.1 材料数据库管理系统 | 第75-76页 |
5.1.2 疲劳分析功能 | 第76页 |
5.1.3 FE-SAFE软件的循环设计流程 | 第76页 |
5.2 链轮的疲劳寿命预测 | 第76-83页 |
5.2.1 链轮时间载荷历程 | 第77-80页 |
5.2.2 链轮的材料S-N | 第80-81页 |
5.2.3 有限元数据的加载 | 第81-82页 |
5.2.4 有限元疲劳寿命分析 | 第82-83页 |
5.3 链轮轴的疲劳寿命预测 | 第83-85页 |
5.3.1 链轮轴时间载荷历程 | 第83页 |
5.3.2 链轮轴的材料S-N | 第83页 |
5.3.3 有限元数据的加载 | 第83页 |
5.3.4 有限元疲劳寿命分析 | 第83-85页 |
5.4 浮动油封的疲劳寿命预测 | 第85-87页 |
5.4.1 浮动油封疲劳寿命 | 第85-86页 |
5.4.2 浮动油封的合理使用方法 | 第86-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