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 第10-16页 |
1.2.2 女书及女书传承人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3 理论视角与研究思路 | 第20-23页 |
1.3.1 生命历程理论 | 第20-2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3页 |
1.4.2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3-25页 |
1.4.3 文本撰写方法 | 第25页 |
1.5 调查所在地与研究对象介绍 | 第25-29页 |
1.5.1 调查所在地介绍 | 第25-26页 |
1.5.2 研究对象介绍 | 第26-29页 |
2 女书:国家、市场、社会与个人的连结点 | 第29-48页 |
2.1 初学女书:当初只是好奇 | 第29-33页 |
2.1.1 专家学者发现女书 | 第29-30页 |
2.1.2 新闻媒体争先报道女书 | 第30-31页 |
2.1.3 当地政府兴办女书学堂 | 第31-33页 |
2.2 中断女书学习:外出求学打工 | 第33-37页 |
2.2.1 国家政府正式开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 第33页 |
2.2.2 当地政府积极筹建女书博物馆 | 第33-34页 |
2.2.3 新闻媒体掀起女书宣传热潮 | 第34-35页 |
2.2.4 市场经济开发利用女书文化资源 | 第35-37页 |
2.3 应聘女书博物馆售票员:为留父母身边 | 第37-39页 |
2.3.1 国家政府引导规范“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 第37页 |
2.3.2 当地政府积极开展女书“申遗”工作 | 第37-39页 |
2.4 成为最年轻女书传人:自己很幸运 | 第39-41页 |
2.4.1 国家政府全面开展“非遗”传承人工作 | 第39-40页 |
2.4.2 当地政府开展评选女书传人工作 | 第40-41页 |
2.5 外出宣传展演:机会很难得 | 第41-44页 |
2.5.1 国家政府进一步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 第41-42页 |
2.5.2 当地政府努力将女书带出本土 | 第42-44页 |
2.6 担任女书博物馆负责人:压力很大 | 第44-48页 |
2.6.1 国家政府积极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 | 第44-45页 |
2.6.2 市场权力再次介入女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第45-48页 |
3 胡欣:个体成就的偶然与必然 | 第48-60页 |
3.1 女书塑造了我 | 第48-52页 |
3.1.1 一份事业:我很喜欢 | 第48-49页 |
3.1.2 认识他们:我很开心 | 第49-51页 |
3.1.3 人大代表:我很荣幸 | 第51-52页 |
3.2 大家的关心与支持 | 第52-56页 |
3.2.1 家人及爱人的支持:最大动力 | 第52-53页 |
3.2.2 老师胡美月的指导:受益匪浅 | 第53-55页 |
3.2.3 县相关领导的培养:感激不尽 | 第55-56页 |
3.3 未来任重而道远 | 第56-60页 |
3.3.1 最大困境:后继无人 | 第56-57页 |
3.3.2 希望政府:加大宣传 | 第57-58页 |
3.3.3 无论如何:都会坚持 | 第58-60页 |
4 总结与讨论 | 第60-66页 |
4.1 国家、市场、社会与个人 | 第60-62页 |
4.2 女书传承机制探讨 | 第6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