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贪污贿赂罪论文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1-17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1页
    (二) 选题意义第11-13页
    (三) 研究方法第13页
    (四) 研究综述第13-17页
        1. 国内研究第13-15页
        2. 国外研究第15-17页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概述第17-25页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概念第17-18页
    (二) 利用影响力受贿的行为特征第18-21页
        1. 主体方面第18页
        2. 客观方面第18-20页
            (1) 影响力的涵义、类型及界定第18-19页
            (2) 理解本罪客观方面中的“便利条件”和“不正当利益”第19-20页
        3. 主观方面第20页
        4. 客体方面第20-21页
    (三)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海外考察第21-25页
        1.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相关规定第21页
        2. 区域性反腐败条约的相关规定第21-22页
        3. 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第22-23页
        4. 比较与评析第23-25页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客体的认定第25-44页
    (一) 犯罪主体的认定第25-39页
        1. 近亲属的界定第25-27页
        2. “其他关系密切的人”的界定第27-33页
            (1) 关系密切的人”的认定第27-31页
            (2) “关系密切的人”与“特定关系人”的区分第31-33页
        3.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界定第33-35页
            (1)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第33-34页
            (2) 离职方式、离职时间的界定第34-35页
        4. 特殊犯罪主体的范围第35-39页
    (二) 犯罪客体的认定第39-44页
        1. 受贿罪的犯罪客体第39-40页
        2.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体第40-44页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未完成形态第44-50页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未完成形态的种类第44-46页
    (二) 本罪的既未遂与受贿罪既未遂之区别第46-47页
    (三)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未遂第47-48页
    (四)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中止第48-50页
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相关罪名的比较第50-59页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斡旋受贿罪的比较第50-52页
    (二)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介绍贿赂罪的比较第52-55页
    (三)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比较第55-56页
    (四)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共犯的比较第56-59页
五、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不足及完善第59-71页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缺陷第59-62页
        1. 犯罪主体范围界定不清晰第59页
        2. 不正当利益的狭隘性第59-61页
        3. 国家工作人员帮助行为处罚的不确定性第61-62页
    (二)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司法适用的困境第62-63页
        1. 侦查管辖的不明确性第62页
        2. 立案标准和量刑情节的不明晰第62-63页
        3. 配套措施的欠缺第63页
    (三) 几点完善的建议与对策第63-71页
        1. 明确规定犯罪主体第63-64页
        2. 改谋取不正当利益为谋取利益第64-65页
        3. 明确国家工作人员帮助行为的处罚第65-66页
        4. 明确侦查管辖的机关第66页
        5. 明确立案标准和量刑情节第66-69页
        6. 完善配套措施第69-71页
结语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79页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公司法》隐名股东制度司法解释的缺陷与完善
下一篇:注册商标撤销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