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早疫病菌产孢诱导、嘧菌酯敏感性及品种抗病性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马铃薯早疫病及其病原菌 | 第9页 |
1.2 马铃薯早疫病菌产孢条件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3 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研究 | 第11-13页 |
1.3.1 嘧菌酯的作用机理 | 第11页 |
1.3.2 国内外嘧菌酯的抗性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4 马铃薯早疫病抗性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4.1 马铃薯早疫病种质资源抗性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4.2 马铃薯早疫病的抗性鉴定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2.1 病原菌的采集与分离 | 第17-18页 |
2.2 供试培养基及试剂 | 第18页 |
2.2.1 供试培养基 | 第18页 |
2.2.2 供试试剂 | 第18页 |
2.3 供试主要仪器 | 第18页 |
2.4 供试马铃薯品种 | 第18-19页 |
2.5 培养条件对马铃薯早疫病菌产孢的影响 | 第19-20页 |
2.5.1 菌株的选取 | 第19页 |
2.5.2 培养基对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 第19页 |
2.5.3 菌丝损伤对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 第19页 |
2.5.4 紫外线对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 第19页 |
2.5.5 温度变化对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 第19-20页 |
2.5.6 产孢量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5.7 萌发率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6 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测定 | 第20-21页 |
2.6.1 菌株的选择 | 第20页 |
2.6.2 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0页 |
2.6.3 嘧菌酯敏感性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2.7 马铃薯早疫病抗性鉴定方法 | 第21-23页 |
2.7.1 马铃薯的栽培与种植 | 第21页 |
2.7.2 接种体的制备 | 第21页 |
2.7.3 接种方法 | 第21页 |
2.7.4 接种叶片培养 | 第21页 |
2.7.5 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21-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3.1 培养条件对马铃薯早疫病菌产孢的影响 | 第23-28页 |
3.1.1 不同培养基对产孢的影响 | 第23页 |
3.1.2 菌丝损伤对产孢的影响 | 第23-24页 |
3.1.3 紫外线照射时间对产孢的影响 | 第24-25页 |
3.1.4 变温对产孢的影响 | 第25-26页 |
3.1.5 优化组合条件下菌株群体产孢量的测定 | 第26页 |
3.1.6 萌发率的测定 | 第26-28页 |
3.2 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研究 | 第28-30页 |
3.2.1 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频率 | 第28页 |
3.2.2 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分布 | 第28-30页 |
3.3 不同马铃薯栽培品种对早疫病抗性评价 | 第30-32页 |
4 讨论 | 第32-34页 |
4.1 不同诱导条件对马铃薯早疫病菌产孢的影响 | 第32页 |
4.2 早疫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的变化 | 第32-33页 |
4.3 马铃薯早疫病抗性鉴定方法分析 | 第33-34页 |
5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作者简历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