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基于RZWQM2模拟的黄土高原冬小麦栽培措施评价及优化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0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3页
        1.2.1 冬小麦适用模型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2 RZWQM模型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3 冬小麦高产栽培研究进展第19-21页
        1.2.4 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的产量限制因子第21-23页
    1.3 旱地冬小麦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选择及存在问题第23-27页
        1.3.1 利用播种日期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4-25页
        1.3.2 利用作物品种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5-26页
        1.3.3 氮肥管理与降雨分布耦合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6-27页
    1.4 主要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第27-30页
        1.4.1 研究思路第27-28页
        1.4.2 研究内容第28页
        1.4.3 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二章 RZWQM2在黄土高原旱作区的适用性分析第30-47页
    2.1 RZWQM2模型模块简介第30-33页
    2.2 试验区概况第33-34页
    2.3 试验设计第34-38页
        2.3.1 试验一冬小麦-春玉米轮作试验第34页
        2.3.2 试验二冬小麦施肥试验第34-38页
    2.4 模型的调参第38-41页
        2.4.1 第一次率定和验证的方法第38-39页
        2.4.2 第二次率定和验证的方法第39-40页
        2.4.3 率定和验证的评价参数第40-41页
    2.5 结果与分析第41-46页
        2.5.1 第一次调参过程中作物产量指标的率定与验证第41页
        2.5.2 第一次调参过程中土壤水分动态和作物生长动态的率定与验证第41-42页
        2.5.3 第一次调参过程中作物不同生育期时间的率定与验证第42-44页
        2.5.4 第二次调参过程中对RZWQM2模型的率定和验证第44-46页
    2.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旱地冬小麦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第47-54页
    3.1 RZWQM2模型参数设置第4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7-50页
        3.2.1 黄土高原旱作区的气象因子变化第47-49页
        3.2.2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物候期的影响第49页
        3.2.3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第49-50页
        3.2.4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ET和WUE的影响第50页
    3.3 讨论第50-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旱地冬小麦播种日期的调整与优化第54-67页
    4.1 RZWQM2模型的设置第5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4-61页
        4.2.1 冬小麦产量对播种日期的响应第54-57页
        4.2.2 冬小麦生育期时间对播种日期的响应第57-59页
        4.2.3 冬小麦ET和WUE对播种日期的响应第59-61页
    4.3 讨论第61-65页
        4.3.1 全球变暖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第61-62页
        4.3.2 适度晚播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第62-64页
        4.3.3 不同降雨年型下最适播种时间第64页
        4.3.4 适度晚播对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第64-65页
        4.3.5 存在问题和启示第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基于模型模拟的旱地冬小麦晚熟新品种的适用性研究第67-90页
    5.1 晚熟新品种在RZWQM2模型中的设置第67-69页
    5.2 数据计算与分析第69-7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1-84页
        5.3.1 典型降雨区域中的气候变化第71页
        5.3.2 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时间对气候变化和晚熟新品种的响应第71-74页
        5.3.3 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和HI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响应第74-79页
        5.3.4 冬小麦ET、WUE和土壤水分亏缺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响应第79-84页
    5.4 讨论第84-89页
        5.4.1 气候变化条件下冬小麦晚熟新品种的适用性第84-85页
        5.4.2 晚熟新品种对冬小麦WUE的影响第85页
        5.4.3 冬小麦生育期时间对晚熟新品种的响应第85-88页
        5.4.4 晚熟新品种的最适降雨区域第88页
        5.4.5 存在问题和启示第88-89页
    5.5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氮肥管理与降雨分布的耦合第90-106页
    6.1 氮肥管理情景设置第90-92页
    6.2 数据分析第92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92-101页
        6.3.1 干旱指数DI的分布第92页
        6.3.2 单施基肥的最佳NAR第92-96页
        6.3.3 最佳追肥时期第96-97页
        6.3.4 返青期最佳追氮量第97-100页
        6.3.5 NAR和降雨分布的关系第100-101页
    6.4 讨论第101-105页
        6.4.1 冬小麦生长对追氮时期的响应第101-103页
        6.4.2 氮肥和降雨的耦合关系第103-104页
        6.4.3 存在的问题和启示第104-105页
    6.5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七章 讨论与总结第106-111页
    7.1 不同措施对冬小麦产量限制因子的影响第106-109页
        7.1.1 有效降水第106-107页
        7.1.2 土壤肥力第107-108页
        7.1.3 气候变化第108-109页
    7.2 本文主要结论第109-110页
    7.3 本文的创新点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作者简介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施氮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下一篇:耕层玉米根系构型遗传分析及其与氮效率性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