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4页 |
1.3.1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 | 第19-21页 |
1.3.2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 第21-23页 |
1.3.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 第23页 |
1.3.4 研究述评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9-3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31-3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31-32页 |
2.1.1 耕地 | 第31页 |
2.1.2 耕地后备资源 | 第31-32页 |
2.1.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 第32页 |
2.1.4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分区 | 第3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2-35页 |
2.2.1 土地稀缺理论 | 第32-33页 |
2.2.2 人地系统理论 | 第33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4页 |
2.2.4 区位理论 | 第34-35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5-43页 |
3.1 区域概况 | 第35-40页 |
3.1.1 富源 | 第36-37页 |
3.1.2 罗平 | 第37-39页 |
3.1.3 师宗 | 第39-40页 |
3.2 耕地后备资源现状 | 第40-41页 |
3.3 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 第43-81页 |
4.1 开发适宜性评价步骤 | 第43-54页 |
4.1.1 划分评价单元 | 第43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3-45页 |
4.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53页 |
4.1.4 评价指标等级的划分 | 第53-54页 |
4.1.5 适宜性评价分值计算 | 第54页 |
4.2 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54-58页 |
4.3 基于县域尺度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8-73页 |
4.3.1 富源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4.3.2 罗平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4.3.3 师宗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67-71页 |
4.3.4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县域比对分析 | 第71-73页 |
4.4 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 第73-79页 |
4.4.1 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特征 | 第74页 |
4.4.2 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特征 | 第74-79页 |
4.5 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序分区与管制建议 | 第81-107页 |
5.1 开发时序评价步骤 | 第81-90页 |
5.1.1 评价单元划分 | 第81-82页 |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2-83页 |
5.1.3 指标解释说明及赋值 | 第83-86页 |
5.1.4 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86-87页 |
5.1.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87-88页 |
5.1.6 开发时序评价综合分值计算 | 第88-89页 |
5.1.7 开发时序评价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5.2 开发利用分区 | 第90-102页 |
5.2.1 聚类分区 | 第90-94页 |
5.2.2 显著性检验 | 第94页 |
5.2.3 分区结果分析 | 第94-102页 |
5.3 分区管制建议 | 第102-107页 |
5.3.1 龙头开发区 | 第102-103页 |
5.3.2 近期开发区 | 第103-104页 |
5.3.3 中期开发区 | 第104页 |
5.3.4 远期开发区 | 第104-107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7-111页 |
6.1 结论 | 第107-109页 |
6.2 讨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