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15页 |
1.1.1 压弯成形工艺 | 第12-13页 |
1.1.2 拉弯成形工艺 | 第13页 |
1.1.3 滚弯成形工艺 | 第13-15页 |
1.2 滚弯成形工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5-20页 |
1.2.1 滚弯成形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滚弯成形工艺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1.3 滚弯成形仿真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板材滚弯成形理论 | 第23-31页 |
2.1 板材弯曲变形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1.1 板材弯曲变形过程分析 | 第23-24页 |
2.1.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24-25页 |
2.1.3 材料屈服准则 | 第25-26页 |
2.2 四辊滚弯成形原理 | 第26-27页 |
2.3 滚弯过程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 第27-29页 |
2.3.1 应力状态分析 | 第28页 |
2.3.2 应变状态分析 | 第28-29页 |
2.4 滚弯回弹理论分析 | 第29-30页 |
2.4.1 滚弯回弹产生的机理 | 第29页 |
2.4.2 滚弯回弹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2.4.3 滚弯成形的回弹控制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四辊滚弯工艺模型的建立 | 第31-39页 |
3.1 四辊滚弯成形工艺过程分析 | 第31-32页 |
3.2 板材回弹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3.3 四辊滚弯工艺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3.3.1 四辊预弯工艺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3.3.2 四辊滚弯工艺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4 最小弯曲半径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四辊滚弯成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9-47页 |
4.1 有限元法理论基础 | 第39-44页 |
4.1.1 有限元法概述及ABAQUS软件介绍 | 第39-40页 |
4.1.2 弹塑性本构方程 | 第40页 |
4.1.3 接触算法 | 第40-41页 |
4.1.4 接触摩擦模型 | 第41-42页 |
4.1.5 显式积分算法 | 第42-43页 |
4.1.6 回弹算法 | 第43页 |
4.1.7 有限元模拟的误差源 | 第43-44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4.2.1 几何模型 | 第44页 |
4.2.2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 第44页 |
4.2.3 接触定义 | 第44-45页 |
4.2.4 材料属性 | 第45-46页 |
4.2.5 定义载荷步 | 第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四辊滚弯成形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第47-69页 |
5.1 四辊滚弯应力应变场分析 | 第47-51页 |
5.1.1 四辊滚弯成形仿真流程分析 | 第47-48页 |
5.1.2 滚弯成形应力应变场分析 | 第48-50页 |
5.1.3 板材滚弯成形半径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5.2 四辊滚弯成形质量分析 | 第51-52页 |
5.2.1 筒件周向塑性应变场分析 | 第51-52页 |
5.2.2 预弯段成形半径误差原因分析 | 第52页 |
5.3 四辊滚弯成形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分析 | 第52-63页 |
5.3.1 侧辊位移量对滚弯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5.3.2 板材厚度对滚弯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5.3.3 加工速度对滚弯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5.3.4 摩擦条件对滚弯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5 多道次对滚弯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5.4 三辊与四辊滚弯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63-68页 |
5.4.1 三辊对称式滚弯成形过程 | 第63-64页 |
5.4.2 变形区应力应变场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5.4.3 表面塑性应变场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5.4.4 滚弯卷制力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5.4.5 成形半径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四辊滚弯成形试验研究 | 第69-73页 |
6.1 四辊滚弯试验设备及材料 | 第69-70页 |
6.2 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70-72页 |
6.2.1 有限元模型的精度分析 | 第70-71页 |
6.2.2 滚弯工艺模型的精度分析 | 第71-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3-75页 |
7.1 结论 | 第73页 |
7.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