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机为平台的健康传播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三)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一、健康传播与媒介 | 第14-22页 |
| (一) 健康传播的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1. 健康传播的概念 | 第14-15页 |
| 2. 健康的传播学和健康中的传播学 | 第15-16页 |
| 3. 我国的健康传播应用现状 | 第16页 |
| (二) 健康传播与媒介 | 第16-22页 |
| 1. 古代的健康传播 | 第17-18页 |
| 2. 以传统大众媒介为载体的健康传播 | 第18-20页 |
| 3. 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健康传播 | 第20-22页 |
| 二、手机健康传播概念的界定 | 第22-30页 |
| (一) 手机健康传播的概念 | 第22页 |
| 1. 手机媒体的定义 | 第22页 |
| 2. 手机健康传播的概念 | 第22页 |
| (二) 手机健康传播的几种主要形式 | 第22-25页 |
| 1. 手机短信 | 第23页 |
| 2. 手机报 | 第23-24页 |
| 3. 手机电视 | 第24-25页 |
| 4. 手机互联网 | 第25页 |
| (三) 手机健康传播现状 | 第25-30页 |
| 1. 手机短信 | 第26-28页 |
| 2. 手机报纸 | 第28页 |
| 3. 手机电视 | 第28-30页 |
| 三、手机健康传播的特点与积极作用 | 第30-36页 |
| (一) 手机健康传播的特点 | 第30-33页 |
| 1. 移动性与随身性 | 第30页 |
| 2. 信息的可储存性和传播的再延续性 | 第30-31页 |
| 3. 信息传播的灵活性 | 第31页 |
| 4. 受众的广泛性 | 第31-32页 |
| 5. 用户群年轻化、知识性 | 第32页 |
| 6. 对隐私的保护性 | 第32-33页 |
| (二) 手机健康传播的积极作用 | 第33-36页 |
| 1. 手机短信在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 第33-34页 |
| 2. 手机互联网在消除“知识沟”上有积极作用 | 第34-36页 |
| 四、当前手机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 | 第36-40页 |
| (一) 当前手机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 1. 信息的专业性、可信度难以保证 | 第36页 |
| 2. 掌握手机健康传播技术的人才相对缺乏 | 第36-37页 |
| 3. 关于心理健康的业务较少 | 第37页 |
| (二) 优化手机健康传播的建议 | 第37-40页 |
| 1. 提高编辑素养 | 第37-38页 |
| 2. 改变编辑方针 | 第38-39页 |
| 3.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免费品牌信息发布平台 | 第39页 |
| 4. 进一步细化手机健康传播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2页 |
| 注释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