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3 已有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与经验借鉴 | 第21-3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开发区 | 第21页 |
2.1.2 产城互动 | 第21-22页 |
2.1.3 产城融合 | 第22页 |
2.1.4 产城分离 | 第22-23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3-27页 |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23页 |
2.2.2 紧凑城市理论 | 第23-24页 |
2.2.3 新城市主义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25-26页 |
2.2.5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 第26-27页 |
2.3 经验借鉴 | 第27-34页 |
2.3.1 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 | 第27-29页 |
2.3.2 筑波科技城 | 第29-31页 |
2.3.3 昆山开发区 | 第31-32页 |
2.3.4 对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启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测度 | 第34-56页 |
3.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34-35页 |
3.2 长沙经开区产城发展概况 | 第35-41页 |
3.2.1 地理区位 | 第35-36页 |
3.2.2 长沙经开区产城发展历程 | 第36-38页 |
3.2.3 长沙经开区产城发展现状 | 第38-41页 |
3.3 开发区产城融合测度体系的构建 | 第41-47页 |
3.3.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1-42页 |
3.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2-43页 |
3.3.3 产城融合测度步骤 | 第43-47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47-54页 |
3.4.1 长沙经开区产城融合度总体评价 | 第47-48页 |
3.4.2 产业发展水平评价 | 第48-49页 |
3.4.3 城市功能融合程度评价 | 第49-54页 |
3.5 存在的问题 | 第54-56页 |
3.5.1 产业结构单一,制约园区经济发展 | 第54页 |
3.5.2 配套设施和生态环境满意度较低,影响人口集聚 | 第54-55页 |
3.5.3 空间融合和人口融合程度较低,职住空间分离 | 第55-56页 |
第四章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分析 | 第56-67页 |
4.1 长沙经开区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 | 第56-62页 |
4.1.1 产业因素 | 第56-57页 |
4.1.2 配套设施因素 | 第57-59页 |
4.1.3 规划因素 | 第59-61页 |
4.1.4 环境因素 | 第61-62页 |
4.2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动力机制 | 第62-67页 |
4.2.1 政府力及其作用分析 | 第62-63页 |
4.2.2 市场力及其作用分析 | 第63-65页 |
4.2.3 社会力及其作用分析 | 第65页 |
4.2.4 政府力、市场力和社会力的合力作用分析 | 第65-67页 |
第五章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 第67-74页 |
5.1 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 第67-69页 |
5.2 完善设施和优化环境,以功能促进人口融合 | 第69-70页 |
5.3 合理规划布局,促进空间适度融合 | 第70-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创新点与不足 | 第74-7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件 | 第81-8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