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 第12-13页 |
1.2.1 课题研究的范围 | 第12-13页 |
1.2.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5页 |
1.4.1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课题研究框架 | 第15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0-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创意产业园概念 | 第20页 |
2.1.2 适应性更新概念 | 第20-21页 |
2.1.3“新陈代谢派”文化思潮概述 | 第21-22页 |
2.2 青岛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过程 | 第22-24页 |
2.2.1 青岛创意产业园的成因 | 第22-23页 |
2.2.2 青岛创意产业园的地域特征 | 第23页 |
2.2.3 青岛创意产业园的文化特征 | 第23-24页 |
2.3 青岛创意产业园与外部空间环境的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3.1 青岛创意产业园外部空间环境的研究范围 | 第24-25页 |
2.3.2 青岛创意产业园外部空间环境的制约因素 | 第25-26页 |
2.3.3 外部空间环境的物质载体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青岛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28-36页 |
3.1 青岛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 第28-33页 |
3.1.1 青岛创意产业发展数据记录 | 第28-30页 |
3.1.2 青岛创意产业园的主要类型 | 第30-31页 |
3.1.3 旧工业遗产的利用与改造 | 第31-33页 |
3.2 青岛创意产业园外部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3.2.1 园区道路通达性不强 | 第33-34页 |
3.2.2 物质环境的品质过低 | 第34页 |
3.2.3 园区创意氛围的缺失 | 第34页 |
3.2.4 发展空间的持续性不足 | 第34-35页 |
3.2.5 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不高 | 第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青岛创意100外部空间环境的适应性更新案例研究 | 第36-47页 |
4.1 青岛创意100项目概况 | 第36-38页 |
4.1.1 创意100历史沿革 | 第36-37页 |
4.1.2 创意100园区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4.2 创意100园区外部空间环境适应性分析 | 第38-41页 |
4.2.1 交通适应性 | 第38-39页 |
4.2.2 环境适应性 | 第39页 |
4.2.3 氛围适应性 | 第39-40页 |
4.2.4 功能适应性 | 第40页 |
4.2.5 文化适应性 | 第40-41页 |
4.3 创意100园区调研问卷分析 | 第41-45页 |
4.3.1 调查结果统计 | 第41-44页 |
4.3.2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建立与应用适应性更新的发展策略 | 第47-54页 |
5.1 提供满足适应性需求的空间模式 | 第47-51页 |
5.1.1 注重完整性的系统模式 | 第47-48页 |
5.1.2 提高生活舒适度的人性化模式 | 第48-49页 |
5.1.3 营造创意与体验感受的氛围模式 | 第49-50页 |
5.1.4 建立基于体验性和互动性的场所模式 | 第50-51页 |
5.2 思考文化因素的共鸣设计 | 第51-52页 |
5.2.1 青岛地方特色与多元人文环境的交融 | 第51-52页 |
5.2.2 注重旧厂房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 | 第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