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治疗学论文

兼具化疗/光动力治疗的Fe3O4-Au@mSiO2纳米复合物协同抗肿瘤作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简写和全称对照表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肿瘤基本特征第13-14页
        1.1.1 肿瘤多药耐药性第13页
        1.1.2 肿瘤微环境第13-14页
    1.2 肿瘤治疗方法第14-16页
        1.2.1 外科手术治疗第14页
        1.2.2 放射治疗第14页
        1.2.3 基因治疗第14-15页
        1.2.4 光动力治疗(PDT)第15页
        1.2.5 光热治疗(PTT)第15-16页
        1.2.6 化学治疗第16页
    1.3 主要抗肿瘤药物第16-17页
        1.3.1 紫杉醇(PTX)第16页
        1.3.2 阿霉素(Dox)第16-17页
        1.3.3 Photosensitizer (chlorin e6)第17页
    1.4 用于肿瘤诊疗的纳米材料第17-21页
        1.4.1 纳米胶束第17-18页
        1.4.2 脂质体纳米粒子第18页
        1.4.3 树枝状聚合物纳米粒子第18页
        1.4.4 碳纳米管第18-19页
        1.4.5 量子点第19页
        1.4.6 磁性纳米粒子第19页
        1.4.7 介孔纳米粒子第19-20页
        1.4.8 金纳米粒子第20页
        1.4.9 核壳型纳米粒子第20-21页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1-23页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页
        1.5.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Fe_3_O4-Au@mSiO_2纳米载体合成与表征第23-27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实验材料第23-24页
        2.2.1 实验试剂第23页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3-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页
        2.3.1 Fe_3_O4-Au@mSiO_2纳米载体的制备第24页
        2.3.2 Fe_3_O4-Au@mSiO_2纳米载体的表征第24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4-26页
        2.4.1 Fe3O4-Au@SiO2纳米载体形貌分析第24-25页
        2.4.2 Fe3O4-Au@SiO2纳米载体介孔分析第25-26页
    2.5 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Fe_3_O4-Au@mSiO_2的修饰与表征第27-38页
    3.1 实验材料第27-28页
        3.1.1 实验试剂第27页
        3.1.2 实验溶液配置第27页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7-28页
    3.2 实验方法第28-31页
        3.2.1 Fe_3_O4-Au@mSiO_2-NH2的制备第28页
        3.2.2 Fe_3_O4-Au@mSiO_2/PEM纳米载体的制备第28页
        3.2.3 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第28-29页
        3.2.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29页
        3.2.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29页
        3.2.6 粒径和电位分析第29页
        3.2.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29页
        3.2.8 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第29页
        3.2.9 Dox、Ce6载药率实验第29-30页
        3.2.10 药物体外释放实验第30页
        3.2.11 稳定性实验第30页
        3.2.12 热重实验第30-31页
        3.2.13 生物相容性实验第31页
        3.2.14 P-gp shRNA吸附实验第31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1-37页
        3.3.1 Fe_3_O4-Au@mSiO_2-NH2纳米粒子形貌分析第31-32页
        3.3.2 Fe_3_O4-Au@mSiO_2/PEM纳米粒子形貌分析第32-34页
        3.3.3 Fe_3_O4-Au@mSiO_2/PEM纳米粒子粒径、电位分析第34-35页
        3.3.4 Fe_3_O4-Au@mSiO_2/PEM粒子载药率和包封率分析第35-36页
        3.3.5 生物相容性、单线态氧检测及与基因吸附第36-37页
    3.4 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Fe_3_O4-Au@mSiO_2(Dox/Ce6)/PEM内吞及亚细胞分布第38-45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实验材料第38-39页
        4.2.1 细胞第38页
        4.2.2 实验试剂第38页
        4.2.3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38-39页
        4.2.4 实验溶液配制第39页
    4.3 实验方法第39-41页
        4.3.1 MCF-7、EMT-6、MCF-7/ADR、HUVEC细胞培养第39-40页
        4.3.2 细胞传代与接板第40页
        4.3.3 细胞冻存第40页
        4.3.4 纳米复合物细胞内吞实验第40-41页
        4.3.5 纳米复合物亚细胞分布实验第41页
        4.3.6 磁靶向实验第41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1-44页
        4.4.1 纳米复合物内吞分析第41-42页
        4.4.2 纳米复合物亚细胞内分布分析第42-43页
        4.4.3 纳米复合物磁靶向分析第43-44页
    4.5 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纳米复合物协同抗肿瘤作用研究第45-56页
    5.1 引言第45页
    5.2 实验材料第45-46页
        5.2.1 实验细胞和动物第45页
        5.2.2 实验试剂第45-46页
        5.2.3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46页
        5.2.4 实验溶液配制第46页
    5.3 实验方法第46-49页
        5.3.1 MCF-7、EMT-6、MCF-7/ADR、HUVEC细胞培养第46页
        5.3.2 细胞毒性实验第46-47页
        5.3.3 纳米复合物协同抗肿瘤作用分析第47-48页
        5.3.4 PI/Calcein-AM双染第48页
        5.3.5 动物肿瘤模型建立第48页
        5.3.6 体内协同抗肿瘤作用实验第48-49页
        5.3.7 HE染色第49页
        5.3.8 CT成像第49页
        5.3.9 MRI肿瘤成像第49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9-54页
        5.4.1 Fe_3_O4-Au@mSiO_2/PEM的细胞毒性分析第49-50页
        5.4.2 纳米复合物协同抗肿瘤作用分析第50-52页
        5.4.3 纳米复合物生物安全性第52页
        5.4.4 小鼠肿瘤体积、质量变化分析第52-54页
        5.4.5 纳米复合物体内外MR/CT成像分析第54页
    5.5 小结第54-56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5页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谷氨酰胺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下一篇:叶黄素基于Nrf-2/ARE信号途径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