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两株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蓝藻水华概述第11-14页
        1.1.1 蓝藻水华定义与危害第11-12页
        1.1.2 蓝藻水华的成因第12-14页
    1.2 蓝藻水华防治方法研究进展第14-19页
        1.2.1 物理方法第14-16页
        1.2.2 化学方法第16-18页
        1.2.3 生物方法第18-19页
    1.3 溶藻菌研究进展第19-22页
        1.3.1 溶藻真菌第20页
        1.3.2 溶藻细菌第20-21页
        1.3.3 溶藻菌的作用方式第21-22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1 研究目的第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2 溶藻菌的分离和鉴定第23-37页
    2.1 实验材料第23-26页
        2.1.1 实验藻种第23页
        2.1.2 实验仪器第23页
        2.1.3 实验药品第23-25页
        2.1.4 培养基配方第25-26页
    2.2 试验方法第26-28页
        2.2.1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和测定第26-27页
        2.2.2 微生物的分离筛选第27-28页
    2.3 溶藻菌的分离筛选第28-31页
        2.3.1 菌源第28页
        2.3.2 溶藻菌的富集与分离第28页
        2.3.3 溶藻菌和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第28-31页
    2.4 溶藻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第31-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溶藻菌的溶藻效果和溶藻机理探究第37-5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3.1.1 实验药品第37页
        3.1.2 实验仪器第37-38页
        3.1.3 实验藻种及菌种第38页
        3.1.4 试验方法第38-4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0-50页
        3.2.1 溶藻菌的溶藻效果探究第40-42页
        3.2.2 溶藻菌浓度对溶藻效果的探究第42-46页
        3.2.3 溶藻菌的溶藻机理第46-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4 溶藻菌的生存环境和环境因子对溶藻效率的影响第51-6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4.1.1 实验药品第51页
        4.1.2 实验仪器第51-52页
        4.1.3 实验藻种及菌种第52页
        4.1.4 试验方法第52-53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3-60页
        4.2.1 溶藻菌生长环境的各项指标第53-55页
        4.2.2 环境因子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55-60页
    4.3 本章小结第60-61页
5 溶藻菌的实际应用基础第61-6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5.1.1 实验药品第61页
        5.1.2 实验仪器第61页
        5.1.3 实验藻种及菌种第61-62页
        5.1.4 试验方法第62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62-64页
        5.2.1 溶藻细菌SS的模拟水华实验第62-63页
        5.2.2 溶藻真菌CH-P的模拟水华实验第63-64页
    5.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5-68页
    6.1 研究结论第65-66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66页
    6.3 展望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7页
附录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蚕小肽tal-like基因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标签蛋白GST纳米抗体的制备以及rs11614913、rs2910164多态性与ESCC易感性的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