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 言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11-12页 |
二、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一)产业升级理论 | 第12-13页 |
1.产业升级的相关概念 | 第12页 |
2.三次产业分类法 | 第12页 |
3.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12-13页 |
(二)金融创新理论 | 第13-14页 |
1.金融创新的含义 | 第13-14页 |
2.金融创新理论综述 | 第14页 |
(三)金融中介理论 | 第14-16页 |
1.金融中介理论界定 | 第15页 |
2.金融中介理论综述 | 第15-16页 |
(四)KMRW声誉模型理论 | 第16-17页 |
(五)长尾理论 | 第17页 |
(六)钻石模型竞争理论 | 第17-18页 |
1.国外“钻石模型“主流理论 | 第17-18页 |
2.国内学者对“钻石模型”理论的改进与创新 | 第18页 |
(七)互联网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1.互联网金融的界定 | 第18页 |
2.互联网金融研究成果综述 | 第18-20页 |
3.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 第20-22页 |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第22-29页 |
(一)互联网金融的起源 | 第22页 |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1.国外电子金融发展回顾 | 第22页 |
2.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 第23-29页 |
1.第三方支付 | 第23-25页 |
2.P2P网络借贷 | 第25-26页 |
3.众筹融资 | 第26-27页 |
4.互联网理财 | 第27-29页 |
四、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优势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9-38页 |
(一)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互联网金融竞争优势分析 | 第29-33页 |
1.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生产要素分析 | 第29-31页 |
2.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需求要素分析 | 第31-32页 |
3.我国互联网金融辅助行业分析 | 第32页 |
4.互联网金融的同业竞争产业分析 | 第32-33页 |
5.政府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分析 | 第33页 |
6.信息技术发展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 第33页 |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33-38页 |
1.互联网金融推动传统金融行业模式革新 | 第33-36页 |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36页 |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 | 第36-38页 |
五、中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问题及完善建议 | 第38-43页 |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问题分析 | 第38-40页 |
1.信息安全问题存在隐患,影响互联网金融规模的壮大 | 第38页 |
2.征信体制不完善阻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 第38页 |
3.行业发展步伐快,相关监管规范滞后 | 第38-39页 |
4.互联网金融双重属性决定自身的交易风险较高 | 第39页 |
5.互联网金融覆盖率较低,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 | 第39-40页 |
6.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角色转换意识弱,缺乏责任意识 | 第40页 |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建议 | 第40-43页 |
1.加强立法监管,完善征信体系,提升技术支持,降低行业风险 | 第40-41页 |
2.拓宽服务渠道,扩大服务对象,带动互联网金融服务规模提升 | 第41-42页 |
3.培养责任意识,推动线上交易双方角色转换理念 | 第42页 |
4.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升级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