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0 引言 | 第10-2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9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发展生态农业遇到的问题 | 第18-19页 |
·论文主要结构安排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结构安排 | 第19页 |
·基本思路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 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理论概述 | 第21-30页 |
·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及特点 | 第21-24页 |
·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 第21-22页 |
·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 | 第22-23页 |
·山区生态农业特点 | 第23-24页 |
·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理论 | 第24-27页 |
·系统的整体性理论 | 第24-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范围经济理论 | 第26-27页 |
·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路径 | 第27-30页 |
·山区生态农业开发的几种生产模式 | 第27-29页 |
·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的综合效益 | 第29-30页 |
2 莱芜北部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条件分析 | 第30-36页 |
·莱芜北部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分析 | 第30-32页 |
·地理位置 | 第30页 |
·气候 | 第30-31页 |
·水资源 | 第31页 |
·土壤及利用状况 | 第31-32页 |
·植被与物种 | 第32页 |
·莱芜北部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经济与社会条件分析 | 第32-34页 |
·莱芜北部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分析 | 第34-36页 |
·自然资源条件优势 | 第34页 |
·政府及社会各界重视 | 第34页 |
·市场需求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 第34-35页 |
·地域优势 | 第35-36页 |
3 莱芜北部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实证分析 | 第36-46页 |
·莱芜北部山区雪野生态农业综合开发 | 第36-39页 |
·雪野地理位置及传统生产模式 | 第36页 |
·莱芜北部山区雪野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现状 | 第36-39页 |
·莱芜北部山区雪野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分析 | 第39页 |
·莱芜北部山区野槐峪生态农业综合开发 | 第39-43页 |
·野槐峪地理位置及传统生产模式 | 第39-40页 |
·野槐峪发展现状 | 第40-43页 |
·野槐峪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分析 | 第43页 |
·莱芜北部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效益评价 | 第43-46页 |
·经济效益 | 第43-44页 |
·生态效益 | 第44页 |
·社会效益 | 第44-46页 |
4 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与改进建议 | 第46-57页 |
·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总结与特色分析 | 第46-50页 |
·莱芜北部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总结 | 第46-49页 |
·综合开发模式特点总结 | 第49-50页 |
·莱芜北部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对策与建议 | 第52-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