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线路及杆塔论文

基于自然频率的高压电缆单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9页
    1.2 高压电力电缆基本介绍第9-13页
        1.2.1 高压电缆的基本结构第9-11页
        1.2.2 高压电缆的故障原因和类型第11-13页
    1.3 国内外电力电缆故障测距技术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1 离线测距方法第13-15页
        1.3.2 在线测距方法第15-16页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意义第16-18页
第二章 行波的基本概念第18-27页
    2.1 行波的产生第18页
    2.2 行波的波过程及数学表达式第18-20页
    2.3 行波的折射与反射第20-23页
        2.3.1 线路波阻抗不连续点的行波折反射第20-21页
        2.3.2 线路终端的行波折反射第21-23页
    2.4 母线结构对行波的影响第23-24页
    2.5 行波的自然频率第24-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基于自然频率主成分的高压电缆单端行波测距算法第27-33页
    3.1 理想电力电缆的输入-状态-输出模型第27-28页
    3.2 基于自然频率的电缆长度计算第28-29页
        3.2.1 电力电缆所连终端的反射系数均是实数第28-29页
        3.2.2 电力电缆所连终端的反射系数为复数第29页
    3.3 实际有损电力电缆的线路距离计算第29-30页
    3.4 行波信号自然频率的提取方法第30-32页
        3.4.1 傅里叶变换的提取方法第30-31页
        3.4.2 其他提取方法第31-32页
    3.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高压电缆供电系统仿真模型第33-42页
    4.1 仿真环境简介第33页
    4.2 供电系统仿真模型第33-37页
        4.2.1 第二类母线单回路双端供电系统第33-35页
        4.2.2 第一类母线单回路双端供电系统第35-37页
    4.3 110kV高压电缆模型第37-40页
        4.3.1 普通高压电缆模型第37-39页
        4.3.2 考虑金属互层交叉互联的高压电缆模型第39-40页
    4.4 主绝缘故障仿真模块第40-41页
    4.5 数据采集模块第41页
    4.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基于自然频率主成分的高压电缆单端行波测距仿真实验第42-62页
    5.1 110kV高压电缆单回路双端供电系统仿真实验第42-45页
    5.2 系统端阻抗的影响第45-49页
    5.3 过渡电阻的影响第49-54页
    5.4 母线结构的影响第54-59页
        5.4.1 测量端母线为第一类母线第54-58页
        5.4.2 对端母线为第一类母线第58-59页
        5.4.3 母线小结第59页
    5.5 高压电缆护层交叉互联的影响第59-61页
    5.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6.1 结论第62页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电叶片静力加载协调控制技术及装备研发
下一篇:清洁能源优先的火电厂过程控制负荷优化模型及仿真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