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重点与难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5页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页 |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5 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 第15-17页 |
2 手机社交的来源 | 第17-21页 |
2.1 手机社交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1.1 手机社交概念的产生 | 第17页 |
2.1.2 手机社交与社会交往理论 | 第17-19页 |
2.2 手机社交产生的现实基础 | 第19-21页 |
2.2.1 手机社交的现实发展与变迁 | 第19页 |
2.2.2 手机社交产生后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 | 第19页 |
2.2.3 手机社交中的自媒体 | 第19-21页 |
3 传统社交方式与手机社交方式的比较 | 第21-29页 |
3.1 传统社交的交往理念及其规范 | 第21-23页 |
3.1.1 传统社交的理念 | 第21页 |
3.1.2 传统社交的形式 | 第21-22页 |
3.1.3 传统社交的伦理交往规范 | 第22-23页 |
3.2 手机社交的交往理念及其规范 | 第23-25页 |
3.2.1 手机社交的理念 | 第23页 |
3.2.2 手机社交的形式 | 第23-24页 |
3.2.3 手机社交的伦理交往规范 | 第24-25页 |
3.3 手机社交能否代替传统社交 | 第25-29页 |
3.3.1 传统社交的不可替代性 | 第25页 |
3.3.2 手机社交对人的异化 | 第25-27页 |
3.3.3 传统社交与手机社交的并存 | 第27-29页 |
4 手机社交产生的影响及其后果 | 第29-40页 |
4.1 手机社交的特点 | 第29-30页 |
4.1.1 传递信息的便利性 | 第29页 |
4.1.2 传递信息的快捷性 | 第29页 |
4.1.3 传递信息的隐蔽性 | 第29-30页 |
4.1.4 突破传统社交方式的局限性 | 第30页 |
4.1.5 手机社交的虚拟性 | 第30页 |
4.2 手机社交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30-36页 |
4.2.1 人类现实生活的社交活动减少 | 第30-31页 |
4.2.2 沟通感情符号化 | 第31-32页 |
4.2.3 隐私的暴露 | 第32-33页 |
4.2.4 陌生人危机 | 第33页 |
4.2.5 引发新型违法犯罪 | 第33-35页 |
4.2.6 人类孤独感增加 | 第35页 |
4.2.7 人类的社交焦虑与恐惧上升 | 第35-36页 |
4.3 手机社交对现代社交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后果 | 第36-38页 |
4.3.1 手机社交可能成为现代社交的主流形式之一 | 第36-37页 |
4.3.2 现代社交方式可能会逐渐依托便携式设备 | 第37页 |
4.3.3 手机社交可能会使人类的社交诉求发生改变 | 第37页 |
4.3.4 手机社交群体对陌生人社会的需求 | 第37-38页 |
4.4 引导手机社交的发展趋势及预测 | 第38-40页 |
4.4.1 手机社交发展趋势的引导 | 第39页 |
4.4.2 手机社交发展趋势的预测 | 第39-40页 |
5 正确面对手机社交的影响 | 第40-48页 |
5.1 基于“交往行为理论”理解下的手机社交 | 第40-43页 |
5.1.1 有利于手机社交中矛盾的解决 | 第41页 |
5.1.2 有利于建立社交主体间的交往理性 | 第41-42页 |
5.1.3 有利于社交环境的和谐 | 第42-43页 |
5.2 手机社交成为人类社交主流的可能性 | 第43-45页 |
5.2.1 手机社交符合社交行为的合理性 | 第43-44页 |
5.2.2 手机社交的发展符合当下社交的需求 | 第44-45页 |
5.3 手机社交须建立在法律与道德的基础之上 | 第45-46页 |
5.3.1 手机社交应受到法律约束 | 第45-46页 |
5.3.2 手机社交应受到道德约束 | 第46页 |
5.4 手机社交主体应自觉遵守手机社交的伦理规范并共同完善 | 第46-48页 |
5.4.1 手机社交主体应自觉遵守伦理规范 | 第46-47页 |
5.4.2 手机社交主体有义务完善伦理规范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