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大气探测(气象观测)论文--探测技术与方法论文--高空气象探测、高层大气探测论文

昆明站Dobson逆转观测数据的订正及其与ECC、Brewer臭氧资料的对比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仪器介绍第10-13页
        1.2.1 臭氧观测仪器简介第10-11页
        1.2.2 Dobson臭氧分光光度计逆转观测原理介绍第11-12页
        1.2.3 ECC臭氧探测仪的观测原理介绍第12-13页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第13-21页
    2.1 数据资料第13-14页
    2.2 方法第14-21页
        2.2.1 逆转算法第14-17页
        2.2.2 臭氧吸收系数计算第17-19页
        2.2.3 Rayleigh散射系数计算第19-21页
第三章 Dobson观测数据的计算和修正第21-41页
    3.1 Dobson逆转观测数据计算第21-28页
        3.1.1 Dobson逆转观测数据的获取第21-22页
        3.1.2 辐射传输计算第22-25页
        3.1.3 初始值的获得第25-28页
    3.2 计算过程的误差处理第28-34页
        3.2.1 多次散射引起的误差第28-29页
        3.2.2 光的折射引起的误差第29-31页
        3.2.3 气溶胶引起的误差第31-34页
    3.3 订正前后结果对比第34-40页
        3.3.1 算法改进前后N值对比第34-36页
        3.3.2 算法改进前后结果对比第36-39页
        3.3.3 算法改进前后分层臭氧数据对比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第41-53页
    4.1 臭氧柱量观测数据的对比第41-46页
        4.1.1 三种资料臭氧总量对比第41-43页
        4.1.2 分层臭氧柱含量对比第43-45页
        4.1.3 三种仪器反演臭氧廓线对比第45-46页
    4.2 同分辨率三种数据对比第46-52页
        4.2.1 数据处理第46-50页
        4.2.2 处理后三种数据的对比第50-51页
        4.2.3 利用Dobson数据分析昆明地区臭氧垂直分布特征第51-52页
    4.3 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3-56页
    5.1 总结第53-54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闽西南地震数据起伏地表成像
下一篇:亚澳季风年际变率主模态的模拟评估与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