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高氯酸盐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 第13-15页 |
·高氯酸盐的性质 | 第13页 |
·高氯酸盐的来源 | 第13-14页 |
·高氯酸盐的危害 | 第14-15页 |
·水体中高氯酸盐的污染现状 | 第15-17页 |
·水体中高氯酸盐的去除方法 | 第17-25页 |
·物理法 | 第17-19页 |
·化学法 | 第19-21页 |
·生物法 | 第21-25页 |
·离子交换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概况 | 第25-28页 |
·离子交换膜生物反应器的原理 | 第25-26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8页 |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8-30页 |
2 进水ClO_4~-浓度对离子交换膜生物反应器去除ClO_4~-效果的影响 | 第30-55页 |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30-37页 |
·试验装置 | 第30-31页 |
·试验材料 | 第31-33页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33页 |
·物化指标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54页 |
·高氯酸盐还原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37-38页 |
·水流动室出水ClO_4~-浓度及去除率的变化 | 第38页 |
·ClO_4~-膜通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污泥上清液ClO_4~-浓度的变化 | 第39-40页 |
·水流动室出水Cl~-浓度的变化 | 第40-41页 |
·水流动室出水pH值的变化 | 第41-42页 |
·污泥上清液pH值的变化 | 第42页 |
·水流动室出水电导率的变化 | 第42-43页 |
·污泥上清液电导率的变化 | 第43页 |
·污泥上清液ORP值的变化 | 第43-44页 |
·厌氧污泥的微生物形态变化 | 第44-45页 |
·微生物种群结构解析 | 第45-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3 进水断面宽度对离子交换膜生物反应器去除ClO_4~-效果的影响 | 第55-63页 |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试验装置 | 第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5-56页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56页 |
·分析方法 | 第56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62页 |
·水流动室出水ClO_4~-浓度及去除率的变化 | 第56-57页 |
·ClO_4~-膜通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污泥上清液ClO_4~-浓度的变化 | 第58页 |
·水流动室出水Cl~-浓度的变化 | 第58-59页 |
·水流动室出水pH值的变化 | 第59-60页 |
·污泥上清液pH值的变化 | 第60页 |
·水流动室出水电导率的变化 | 第60-61页 |
·污泥混合液ORP值的变化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4 水力停留时间对离子交换膜生物反应器去除ClO_4~-效果的影响 | 第63-71页 |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63-64页 |
·试验装置 | 第63页 |
·试验材料 | 第63-64页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64页 |
·分析方法 | 第64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水流动室出水ClO_4~-浓度及去除率的变化 | 第64-65页 |
·ClO_4~-膜通量的变化 | 第65页 |
·污泥上清液ClO_4~-浓度的变化 | 第65-66页 |
·水流动室出水Cl~-浓度的变化 | 第66-67页 |
·水流动室出水pH值的变化 | 第67页 |
·污泥上清液pH值的变化 | 第67-68页 |
·水流动室出水电导率的变化 | 第68-69页 |
·污泥混合液ORP值的变化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5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