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3页 |
0.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0.2 研究现在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0.3 研究基础 | 第11页 |
0.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思路 | 第11-12页 |
0.5 主要工作量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概况 | 第13-17页 |
1.1 工区位置及地质概况 | 第13-14页 |
1.2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4-15页 |
1.3 地层特征 | 第15-16页 |
1.4 勘探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精细构造解释 | 第17-27页 |
2.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 第17-18页 |
2.2 扶余油层Ⅰ砂组和Ⅲ砂组顶面解释 | 第18-24页 |
2.2.1 扶余油层Ⅰ砂组和Ⅲ砂组顶面标定 | 第18-20页 |
2.2.2 扶余油层Ⅰ砂组和Ⅲ砂组顶面追踪 | 第20页 |
2.2.3 扶余油层Ⅰ砂组和Ⅲ砂组小断层识别 | 第20-24页 |
2.3 精细构造成图及特征分析 | 第24-27页 |
2.3.1 速度场建立及成图 | 第24-26页 |
2.3.2 扶余油层Ⅰ砂组和Ⅲ砂组构造特征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沉积相划分 | 第27-36页 |
3.1 岩心相描述 | 第27-30页 |
3.2 测井相描述 | 第30-32页 |
3.3 连井相分析 | 第32页 |
3.4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2-36页 |
第四章 河道砂体预测 | 第36-50页 |
4.1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地震识别 | 第36-40页 |
4.1.1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特征 | 第36页 |
4.1.2 扶余油层Ⅰ砂组水下分流河道地震响应特征 | 第36页 |
4.1.3 地层切片等属性识别别字井北部的水下分流河道 | 第36-39页 |
4.1.4 消除强反射处理识别别字井南部水下分流河道 | 第39页 |
4.1.5 扶余油层Ⅰ砂组水下分流河道砂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4.2 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地震识别 | 第40-50页 |
4.2.1 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特征 | 第40页 |
4.2.2 扶余油层Ⅲ砂组河道砂的地震响应特征 | 第40页 |
4.2.3 VSP井控处理提高地震分辨率 | 第40-41页 |
4.2.4 基于云变换的地质统计学反演进一步预测河道砂体分布 | 第41-48页 |
4.2.5 扶余油层Ⅲ砂组河道砂分布特征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应用效果 | 第50-53页 |
5.1 别字井地区为断层-岩性油藏 | 第50页 |
5.2 扶余油层Ⅰ砂组水下分流河道预测效果 | 第50页 |
5.3 扶余油层Ⅲ砂组河道砂预测效果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