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缩略词表 | 第19-20页 |
前言 | 第20-21页 |
实验一 标本配穴针刺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及心肌功能指数的影响 | 第21-3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22-23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1 动物模型制作 | 第23页 |
2.2 电针方法 | 第23页 |
2.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23-24页 |
2.4 指标检测 | 第24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3.结果 | 第25-29页 |
3.1 各组大鼠ST段和T波的数值 | 第25-26页 |
3.2 各组大鼠心肌功能参数变化 | 第26-29页 |
4、讨论 | 第29-30页 |
实验二 标本配穴电针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酶学与心肌组织学的影响 | 第30-36页 |
1.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1 动物模型制作 | 第31页 |
2.2 电针方法 | 第31页 |
2.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31-32页 |
2.4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第32页 |
2.5 指标检测 | 第32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32页 |
3.结果 | 第32-34页 |
3.1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图片 | 第32-33页 |
3.2 各组大鼠心肌CK、CK-MB、AST、LDH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4.讨论 | 第34-36页 |
实验三 标本配穴电针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 第36-51页 |
1.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36-37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2.1 动物模型制作 | 第37页 |
2.2 电针方法 | 第37页 |
2.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37页 |
2.4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第37页 |
2.5 血清样本制备步骤 | 第37-38页 |
2.6 核磁数据采集参数 | 第38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3.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3.1 数据处理过程 | 第38-39页 |
4. 数据结果 | 第39-49页 |
4.1 血清代谢物归属谱图 | 第39-40页 |
4.2 血清代谢物归属列表 | 第40页 |
4.3 代谢物种类 | 第40页 |
4.4 大鼠血清统计学分析图表 | 第40-49页 |
5.讨论 | 第49-51页 |
实验四 标本配穴针刺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的影响 | 第51-68页 |
1.实验材料 | 第51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1页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51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2.1 动物模型制作 | 第51页 |
2.2 电针方法 | 第51页 |
2.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51-52页 |
2.4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第52页 |
2.5 血清样本制备步骤 | 第52页 |
2.6 核磁数据采集参数 | 第52-53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53页 |
3. 数据处理 | 第53-54页 |
4. 数据结果 | 第54-67页 |
4.1 尿液代谢物归属谱图 | 第54页 |
4.2 尿液代谢物归属列表 | 第54页 |
4.3 代谢物种类 | 第54-55页 |
4.4 大鼠尿液统计学分析图表 | 第55-67页 |
5.讨论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92页 |
1. 中医对慢性心肌缺血的认识 | 第68-70页 |
1.1 病名 | 第68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68-69页 |
1.3 治则治法 | 第69-70页 |
2. 标本配穴治疗方案分析 | 第70-73页 |
3. 现代医学对心肌缺血的认识 | 第73-74页 |
3.1 发病机理 | 第73页 |
3.2 分型及病理生理机制 | 第73-74页 |
3.3 西医治疗药物 | 第74页 |
4. 代谢组学介绍 | 第74-80页 |
4.1 代谢组学概念 | 第74-75页 |
4.2 代谢组学测定方法 | 第75-76页 |
4.3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方法 | 第76页 |
4.4 代谢组学测定方法的应用 | 第76-77页 |
4.5 代谢组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 第77-78页 |
4.6 NMR核磁共振技术 | 第78-79页 |
4.7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概念 | 第79-80页 |
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80-83页 |
5.1 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第81-82页 |
5.2 代谢组学与针灸研究的可结合性 | 第82页 |
5.3 代谢组学在穴位配伍研究中的应用 | 第82-83页 |
6. 模型的选择及评价 | 第83-84页 |
7.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84-91页 |
7.1 标本配穴电针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 第85-86页 |
7.2 标本配穴电针对尿液代谢组学的影响 | 第86-88页 |
7.3 差异代谢物的确定 | 第88-91页 |
8.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91-92页 |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0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第11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1页 |
附录二 图片图表 | 第121-126页 |
附录三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