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9-2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45页 |
1.1 在聚合物基材表面构造DNA微阵列 | 第24-30页 |
1.2 聚合物表面固定DNA的其他应用 | 第30-34页 |
1.3 无机材料上DNA微阵列的制备 | 第34-36页 |
1.4 环烯烃共聚物(COC)在微流体芯片中的应用 | 第36-39页 |
1.5 环烯烃共聚物(COC)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第39-41页 |
1.6 EVA在多种领域中的应用 | 第41-43页 |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45页 |
第二章 利用光催化氧化法在COC表面固定DNA | 第45-63页 |
2.1 引言 | 第45-4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2.2.1 试剂 | 第48页 |
2.2.2 仪器 | 第48-49页 |
2.2.3 COC表面环氧化 | 第49页 |
2.2.4 DNA固定 | 第49页 |
2.2.5 DNA杂交 | 第49-5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2.3.1 表面表征 | 第50-55页 |
2.3.2 DNA的固定 | 第55-59页 |
2.3.3 DNA杂交分析 | 第59-60页 |
2.4 结论 | 第60-63页 |
第三章 EVA表面三维图案化固定DNA探针 | 第63-81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4-68页 |
3.2.1 试剂 | 第64-66页 |
3.2.2 仪器 | 第66页 |
3.2.3 EVA表面引入ITX | 第66-67页 |
3.2.4 EVA-ITX表面引入PEG刷 | 第67页 |
3.2.5 在PEG刷表面引入环氧基反应柱 | 第67-68页 |
3.2.6 EVA表面的DNA微阵列 | 第68页 |
3.2.7 表征 | 第6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9页 |
3.3.1 表面表征 | 第68-73页 |
3.3.2 不同因素对环氧反应柱高度的影响 | 第73-78页 |
3.3.3 DNA在微阵列上的固定 | 第78-79页 |
3.4 结论 | 第79-81页 |
第四章 原位光聚合制备基因芯片及杂交检测 | 第81-105页 |
4.1 引言 | 第81-8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2-92页 |
4.2.1 试剂 | 第82-83页 |
4.2.2 仪器 | 第83页 |
4.2.3 LDPE基材表面引入活性休眠基 | 第83-84页 |
4.2.4 LDPE表面引发活性接枝聚合PEGDA | 第84页 |
4.2.5 LDPE表面微阵列构造 | 第84-85页 |
4.2.6 胶质瘤组织中RNA的提取 | 第85-87页 |
4.2.6.1 胶瘤组织中R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85-86页 |
4.2.6.2 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RNA进行纯度完整性分析 | 第86-87页 |
4.2.7 cDNA的双链化以及纯化 | 第87-88页 |
4.2.7.1 合成双链cDNA | 第87-88页 |
4.2.7.2 纯化合成的双链cDNA | 第88页 |
4.2.8 线性扩增转录合成cRNA | 第88页 |
4.2.9 反转录成cDNA并荧光标记 | 第88-90页 |
4.2.9.1 标记反应 | 第89页 |
4.2.9.2 荧光物质的掺入量 | 第89-90页 |
4.2.10 将上述荧光标记的cDNA与凝胶微阵列芯片上的DNA探针杂交 | 第90-9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4页 |
4.3.1 LDPE表面引入ITX | 第93-94页 |
4.3.2 LDPE-PEGDA表面DNA探针反应液的铺展性 | 第94-96页 |
4.3.3 LDPE表面DNA三维凝胶微阵列的构造 | 第96-98页 |
4.3.4 提取的RNA与反转录合成的cDNA的检测 | 第98-102页 |
4.3.4.1 组织中提取出的总RNA的定量及纯度检测 | 第98-100页 |
4.3.4.2 线性扩增后得到的cRNA的检测 | 第100-101页 |
4.3.4.3 反转录得到的cDNA的定量和荧光标记 | 第101-102页 |
4.3.5 LDPE凝胶微阵列芯片上胶质瘤病变基因检测 | 第102-104页 |
4.4 结论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125页 |
导师简介 | 第125-126页 |
附件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