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1.1 未来军事背景及要求 | 第13页 |
1.1.2 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 | 第13-15页 |
1.1.3 燃气流量调节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研究概况和趋势 | 第16-20页 |
1.3 燃气发生器流量调节系统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3.1 燃气流量调节方案的研究 | 第20-22页 |
1.3.2 壅塞式燃气流量调节执行机构的研究 | 第22-25页 |
1.4 燃气流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 第25-29页 |
1.4.1 燃气流量调节系统建模的研究 | 第25-28页 |
1.4.2 燃气流量调节控制算法的研究 | 第28-29页 |
1.5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速度控制系统的研究 | 第29-30页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30-33页 |
第2章 燃气流量执行机构的设计 | 第33-49页 |
2.1 气动式直线位移执行机构系统设计 | 第33-36页 |
2.2 气动式直线执行机构的建模 | 第36-45页 |
2.2.1 驱动器的数字模型 | 第36页 |
2.2.2 气动伺服系统建模 | 第36-45页 |
2.3 气动执行机构测试实验及结果 | 第45-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燃气发生器模型建模分析及关于逆响应现象的讨论 | 第49-79页 |
3.1 燃气发生器流量调节系统稳态模型的建立 | 第49-53页 |
3.2 燃气发生器流量调节系统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53-56页 |
3.3 燃气流量调节过程中的逆响应特性分析 | 第56-76页 |
3.3.1 逆响应产生的原因 | 第56-59页 |
3.3.2 逆响应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59-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第4章 燃气发生器控制系统的研究 | 第79-115页 |
4.1 喷喉面积反馈的燃气发生器控制系统 | 第79-87页 |
4.1.1 普通喷喉面积反馈的燃气发生器控制 | 第79-82页 |
4.1.2 基于逆响应限制下燃气流量面积控制 | 第82-87页 |
4.2 压强反馈下的燃气发生器控制系统 | 第87-102页 |
4.2.1 燃气发生器压强的模型分析 | 第88-92页 |
4.2.2 系统模型的分析及简化 | 第92-94页 |
4.2.3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 第94-95页 |
4.2.4 控制器参数的选择规律 | 第95-98页 |
4.2.5 算例的仿真及动态性能分析 | 第98-102页 |
4.3 考虑逆响应现象的压强闭环控制器设计 | 第102-114页 |
4.3.1 跟踪微分器 | 第102-106页 |
4.3.2 考虑逆响应限制的过渡时间算法研究 | 第106-108页 |
4.3.3 加速度r选择器设计 | 第108-111页 |
4.3.4 系统仿真计算及分析 | 第111-114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114-115页 |
第5章 燃气发生器调节实验及分析 | 第115-127页 |
5.1 燃气发生器的冷调实验 | 第115-119页 |
5.1.1 输入信号为方波时冷调仿真实验 | 第116-117页 |
5.1.2 输入信号进行处理的的冷调仿真实验 | 第117-119页 |
5.2 燃气调节热调节实验 | 第119-125页 |
5.2.1 燃气流量开环热调实验 | 第120-123页 |
5.2.2 流量调节压强闭环热调实验 | 第123-12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6章 长时间工作下变流量固冲发动机控制系统研究 | 第127-139页 |
6.1 变流量冲压发动机-导弹联合体的数学模型 | 第127-131页 |
6.2 联合模型的特性分析 | 第131-132页 |
6.3 变流量固体冲压发动机速度控制 | 第132-136页 |
6.4 系统仿真以及分析 | 第136-13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