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C的卫星数据分发信号模拟平台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信号模拟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2 信道模拟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1.2.3 SOC技术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信号模拟理论基础 | 第21-30页 |
2.1 轨道参数模型 | 第21-24页 |
2.2 信号模型 | 第24-26页 |
2.2.1 直接数字合成原理 | 第24-25页 |
2.2.2 直扩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2.2.3 直扩系统BPSK调制 | 第26页 |
2.3 信号传输模型 | 第26-27页 |
2.4 星地链路特征参数的计算模型 | 第27-29页 |
2.4.1 地面信号发射时间迭代计算 | 第27-28页 |
2.4.2 卫星接收信号的多普勒计算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信号模拟平台硬件分析 | 第30-38页 |
3.1 信号模拟平台硬件选型及设计 | 第30-32页 |
3.1.1 ZYNQ选型及设计 | 第30-31页 |
3.1.2 FMC子卡选型及设计 | 第31-32页 |
3.2 信号模拟平台硬件连接框架 | 第32-33页 |
3.3 信号模拟平台片上系统 | 第33-35页 |
3.3.1 片上系统结构 | 第33-34页 |
3.3.2 片上系统性能 | 第34页 |
3.3.3 片上系统特点 | 第34-35页 |
3.4 信号模拟平台射频捷变收发器 | 第35-36页 |
3.4.1 射频捷变收发器结构 | 第35-36页 |
3.4.2 射频捷变收发器性能 | 第36页 |
3.4.3 射频捷变收发器应用 | 第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信号模拟平台软件分析 | 第38-59页 |
4.1 信号模拟嵌入式系统概述 | 第38-40页 |
4.1.1 嵌入式系统组成、定义及特点 | 第38-39页 |
4.1.2 嵌入式系统与通用计算机的区别 | 第39页 |
4.1.3 常见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分析与比较 | 第39-40页 |
4.2 信号模拟嵌入式系统软件环境搭建 | 第40-54页 |
4.2.1 嵌入式系统软件结构 | 第40-41页 |
4.2.2 嵌入式系统软件启动流程 | 第41-42页 |
4.2.3 嵌入式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 第42-43页 |
4.2.4 嵌入式系统串口通信环境搭建 | 第43-44页 |
4.2.5 嵌入式系统引导加载 | 第44-47页 |
4.2.6 嵌入式Linux内核 | 第47-49页 |
4.2.7 嵌入式根文件系统 | 第49-51页 |
4.2.8 嵌入式系统存储卡设计 | 第51-53页 |
4.2.9 嵌入式Linux启动 | 第53-54页 |
4.3 信号模拟应用软件计算框架及实现 | 第54-58页 |
4.3.1 信号模拟应用软件计算程序框架 | 第54页 |
4.3.2 信号模拟GUI设计 | 第54-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信号模拟平台实现与测试 | 第59-74页 |
5.1 模拟信号收发实现 | 第59-65页 |
5.1.1 远程控制环境搭建 | 第59页 |
5.1.2 远程控制实现机制 | 第59-60页 |
5.1.3 远程控制射频芯片 | 第60-62页 |
5.1.4 远程控制发送信号 | 第62-64页 |
5.1.5 远程控制接收信号 | 第64-65页 |
5.2 信号模拟应用软件仿真 | 第65-68页 |
5.2.1 卫星位置、速度仿真 | 第65-67页 |
5.2.2 多普勒频率仿真 | 第67页 |
5.2.3 接收信号强度仿真 | 第67-68页 |
5.3 信号收发模拟测试系统构成 | 第68-69页 |
5.4 发送信号测试 | 第69-70页 |
5.4.1 发送信号测试方法 | 第69页 |
5.4.2 发送信号测试条件 | 第69页 |
5.4.3 发送信号测试数据 | 第69-70页 |
5.4.4 发送信号测试结论 | 第70页 |
5.5 接收信号测试 | 第70-73页 |
5.5.1 接收信号测试方法 | 第70-71页 |
5.5.2 接收信号测试条件 | 第71页 |
5.5.3 接收信号测试数据 | 第71-72页 |
5.5.4 接收信号测试结论 | 第72-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74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