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概述 | 第17-33页 |
2.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内涵 | 第17-22页 |
2.1.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 | 第17-20页 |
2.1.2 民主程序化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协商民主的基本论述 | 第23-24页 |
2.2.2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协商民主的论述 | 第24页 |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协商民主程序化的论述 | 第24-26页 |
2.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基本原则 | 第26-28页 |
2.3.1 平等原则 | 第26-27页 |
2.3.2 参与原则 | 第27页 |
2.3.3 公开原则 | 第27页 |
2.3.4 效率原则 | 第27-28页 |
2.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价值 | 第28-33页 |
2.4.1 有利于扩大协商民主的主体 | 第28-30页 |
2.4.2 有利于拓宽协商民主的领域 | 第30-31页 |
2.4.3 有利于完善协商民主的形式 | 第31-33页 |
第3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现状 | 第33-40页 |
3.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取得的成就 | 第33-36页 |
3.1.1 协商民主已纳入决策程序 | 第33-34页 |
3.1.2 人民政协协商程序趋于科学规范 | 第34-35页 |
3.1.3 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稳步推进 | 第35页 |
3.1.4 协商民主法制环境不断优化 | 第35-36页 |
3.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3.2.1 协商参与主体程序意识薄弱 | 第36-37页 |
3.2.2 协商民主程序化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 第37页 |
3.2.3 协商民主程序化缺乏具体指导 | 第37-38页 |
3.2.4 协商民主的监督程序有待健全 | 第38-40页 |
第4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的完善路径 | 第40-47页 |
4.1 培育协商主体协商程序化意识 | 第40-42页 |
4.1.1 深化协商民主意识 | 第40-41页 |
4.1.2 营造程序民主氛围 | 第41-42页 |
4.2 完善协商民主程序化法律保障 | 第42-44页 |
4.2.1 加强协商参与立法 | 第42-43页 |
4.2.2 加强协商程序立法 | 第43-44页 |
4.2.3 提高法律执行效能 | 第44页 |
4.3 完善协商民主程序化机制建设 | 第44-47页 |
4.3.1 完善协商民主代表生成机制 | 第44-45页 |
4.3.2 完善协商民主信息沟通机制 | 第45-46页 |
4.3.3 完善协商民主评价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